2011年8月全球最大的PC品牌HP惠普,宣布將出售PC部門,當時市場的分析師普遍認為,韓國三星接手的可能性最高,此項推論若如屬實,將會對HP原本的供應鏈廠商鴻海(2317)、廣達(2382)與英業達(2356)投下營運的震撼彈。
當時對鴻海(2317)而言,可以說是「雪上加霜」,因為中國大陸工資成本的不斷上揚,已經讓擁有100萬員工的鴻海,飽受獲利侵蝕的衝擊,營業利益率從2009年第4季最高的5.03%,一路下滑到3.66%、3.07%、2.43%、2.01%,2011年第2季甚至還下探到1.74%。
單季營業利益率的下滑,與鴻海(2317)股價呈現明顯正相關的走勢,鴻海的股價從2009年年底最高的155.5元,一路下跌到2011年8月的61.5元。
在鴻海股價一路下跌的過程中,許多投資人會開始尋找「低接買進」的契機,其中跌到100元時,當時許多分析師,認為這是可以承接的價格,因為股價真的便宜,但筆者卻提出不一樣的觀點,從(1)鴻海的成長率,與(2)美國科技股的本益比兩項數據來看,當時股價在100元的鴻海,一點也不便宜。
【延伸閱讀】:
2011-06-16 |
慶龍對於鴻海股價一點也不便宜的看法,直到2011年8月才做了改變,一方面HP出售PC的利空新聞,讓鴻海的股價加速趕底,另一方面,當時65元以下的鴻海,確實出現了所謂「跳樓大拍賣」的好價格,因此筆者也在電視節目的訪問中,做出60元~65元的鴻海,是中長期絕佳買點的結論。
【延伸閱讀】:
2011-08-24 |
上述的結論,不到一個月時間,就獲得市場的驗證,鴻海的股價不但擺脫破底的發展,半年後更一路大漲到117元的價格,堪稱是當時台股中最閃亮的權值明星股。
平心而論,鴻海(2317)是一家不容易評價的公司,尤其隨著營收規模已經達到3.9兆元新台幣之後,包山包海的產品線,將會讓外部的投資人甚至分析師,不僅難以捉摸營運的起伏,甚至是霧裡看花,而這霧裡看花的狀況,也讓外資不願意給予太高的本益比,以2013年6月底鴻海72元的市價來看,本益比僅有9倍。
9倍的本益比是高?還是低?如果從鴻海今年營運若出現停滯成長甚至還衰退來看,就沒有說「太低」的理由,但誠如董事長郭台銘保證:「只要太陽從東邊出來,鴻海今年獲利一定超越去年」,因此慶龍認為只要有一個Story讓市場認同,就能拉升鴻海本益比的提升,並帶動股價的上漲。
【延伸閱讀】
2013-08-26 |
|
2013-08-23 |
|
2013-08-21 |
|
2013-08-05 |
|
2013-07-30 |
|
2013-07-25 |
|
2013-05-06 |
|
2013-04-25 |
|
2013-03-04 |
|
2013-02-28 |
|
2013-04-22 |
|
2013-04-08 |
|
2013-03-29 |
|
2013-03-28 |
|
2013-01-24 |
|
2013-01-18 |
|
2013-01-15 |
|
2012-12-21 |
|
2012-10-19 |
|
2012-09-27 |
|
2012-09-05 |
|
2012-08-16 |
|
2012-07-30 |
|
2012-07-17 |
|
2012-07-12 |
|
2012-07-10 |
|
2012-06-04 |
|
2012-05-29 |
|
2012-05-28 |
|
2012-05-23 |
|
2012-05-22 |
|
2012-05-15 |
|
2012-05-14 |
|
2012-02-29 |
|
2011-07-18 |
|
2011-07-08 |
|
2011-01-18 |
|
2011-01-17 |
|
2010-11-26 |
|
2010-10-22 |
|
2010-10-13 |
|
2010-09-27 |
|
2010-09-23 |
|
2010-04-22 |
|
2009-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