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普(6121)的營收從2012年5月份開始,分別達到48億、50億、51億、52.6億、56.6億與56.7億元的高水位,不但年增率有20.14%,更寫下連續6個月創下歷史新高的紀錄,然而,同一個時期,股價卻是一路破底,從前波最高價的270元,最低甚至來到124元。 新普(6121)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
從財報分析的角度來看,慶龍認為新普(6121)最大的問題,就是公司淨利成長的速度,追不上營收成長的速度,換言之,營收看似大幅成長的背後,卻是透過「殺價搶單」或是「低毛利率產品侵蝕高毛利產品」等兩個原因所造成的。
先來看新普2012年Q2與Q3經營績效上的數據,營收成長雖然有19.1%與16.73%,但淨利率成長Q2卻只有10.73%,Q3更慘,掉到負12.8%。
會有上述這樣的變化,主要是「稅後淨利率」不斷下滑所致,以2011年Q3為例,當時還可以維持7.32%,但一年過後,淨利率剩下5.91%,不要小看這1.41%(7.32%-5.91%)的差距,因為以一個年營業額480億元的企業來講,掉了1.41%的淨利率相當於少賺了6.77億元,若以股本30.83億元計算,就等於減少了2.19元的EPS。
財報分析綜合出上述的數據變化,而這些冰冷數字的背後,又代表了何種產業分析的內容?
進入產業分析的功課之前,先帶大家來看佔新普(6121)營收高達98.69%的鋰電池組,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業務?
簡單來講,就是電池的組裝廠,生產的流程就是先向上游電池芯的廠商例如Pansonic或Sony拿材料,並搭配機殼與電源控制板組裝成電池,最後出貨給下游例如HP、Apple、聯想、宏碁等3C電子的品牌廠商。
換言之,電池是由三個主要的元件所組成,分別為電池芯、機殼與電源控制板,其中電池芯是最主要的關鍵零件,不但技術門檻最高,資本門檻也相對較高(興建一座電池芯廠要價約30億元台幣),因此長期都掌握在日、韓廠商的手上,而台灣廠商的強項則是放在電池模組這塊,由於電池組在組裝的過程,必須得考量「保護安全迴路」的設計問題,因此讓擁有電子與電機專業技術的台灣廠商,有可切入發揮的地方。
看完了簡單的產業供應鏈介紹,接下來就要面對一個簡單的數學題。
上圖中的電池組,是運用在NB的產品上,其中電池芯的部份,是先把2個電池芯並聯在一起,再把3組像這樣並聯的電池芯串聯起來,最後形成市場中所謂的6芯鋰電池。
除此之外,鋰電池的下游應用產品不同,因此所須內建的電池芯也不一樣,整體而言,手持裝置所需的電池芯約1~2顆,NB所需的電池芯約4~6顆,電動車所需電池芯可達到6,800顆。
新普(6121)另外一個要面對的產業麻煩,就是需要電池芯較少的手持裝置,近年來一步步侵蝕到NB的市場,最近更出現加快的趨勢,而這個加快的趨勢,正一點一滴損及到新普的獲利。
【延伸閱讀】
2016-04-21 |
|
2014-12-23 |
|
2014-09-18 |
|
2014-03-17 |
|
2013-12-19 |
|
2013-09-18 |
|
2013-02-01 |
|
2011-02-23 |
|
2010-08-26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