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0年5/15日報內容,當時分析指出:
隨著漢唐(2404)今天股價來到歷史新高的204元,漢唐的子公司、同時也具備上下游供應鏈關係的漢科(3402),再度引起慶龍追蹤興趣,畢竟追蹤漢科長期的股價表現,與漢唐確實呈現「亦步亦趨,且具備高度正相關」的走勢,2018年最高曾來到0.85,目前則下降至0.64。
換言之,隨著漢唐股價節節高升,也讓目前股價僅在27元附近的漢科,長線投資價值不容忽視。
回顧2020年5/15日報內容,當時分析指出:
隨著漢唐(2404)今天股價來到歷史新高的204元,漢唐的子公司、同時也具備上下游供應鏈關係的漢科(3402),再度引起慶龍追蹤興趣,畢竟追蹤漢科長期的股價表現,與漢唐確實呈現「亦步亦趨,且具備高度正相關」的走勢,2018年最高曾來到0.85,目前則下降至0.64。
換言之,隨著漢唐股價節節高升,也讓目前股價僅在27元附近的漢科,長線投資價值不容忽視。
成立於1988年的廣達(2382),是全球最大的NB代工廠,年產能約3700萬台,市佔率約24%,下游客戶包括HP、Dell、Apple、聯想、宏碁與華碩。
2000年為了分散單一產業的風險,因此開始跨入伺服器產業,並在2010年時訂立成為全球雲端運算架構的硬體設計者與製造商為首要目標,經過10年的努力,今年Q1筆電佔營收的比重已下降至40%到45%,而伺服器產品佔營收的比重,也從2013年時的10%,走揚至目前的35%以上,此外,伺服器產品有高達80%到85%,是以毛利率較高的機櫃為核心,其中80%出貨到雲端的資料中心,20%是出貨給一般的企業,主要客戶包括Facebook、Amazon、Microsoft、Google、中華電信、遠傳等。
在面對行情的劇烈波時,投資人要保有「耐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為「報酬,是靠耐心等待出來的」,而所謂的耐心,又可分為兩個層面:
(一)耐心等到好公司,跌到好價格
(二)耐心持有好公司,帶來的複利效果。
上週六慶龍參加了一場婚宴,巧合的是,同桌的朋友竟然有兩位在不同的時間,問了一個相同的問題:「緯創,賠錢套牢了,該怎麼辦?還能抱嗎?」
關於上述的問題,慶龍認為可從以下幾個面向來討論:
(一)為何會買緯創(3231)?
不管是這兩位朋友,或著是其他的投資人,之所以會對緯創有興趣的原因,表面看起來不外乎是「它是Ai概念股」、「新聞說它業績會大爆發」等等,但若更深層去探討原因,「想買到飆股」才是慶龍認為最大的理由,畢竟緯創(3231)今年以來,新聞利多題材不斷,股價更是一路從1/3時的29元,飆升到7/25的161.5元,波段最高漲幅已高達456%,完全展現飆股該有的漲幅面貌。
延續昨天的日報內容,倘若ABF載板的榮景,有機會再現,那台股中的三檔ABF指標股南電(8046)、欣興(3037)與景碩(3189),又該如何看待?慶龍認為可從以下幾個面向來思考:
(一)產品結構:可參考9/7日報。
(二)法人預估EPS與預估本益比:
關於「預估EPS」的方法,慶龍認為有三,分別為:從已公布的財報數據、從財報的領先指標、從法人的報告。
檢視新一輪合約負債大增的標的,第一檔慶龍想要進一步追蹤的標的,就是半導體設備股的辛耘(3583)
辛耘2022年Q2合約負債來到48.2億元,不僅連續四季繳出創歷史新高的成績單,YOY年增率也達到188%;此外,辛耘的合約負債更連續7季成長,一路從2020年Q3時的4.58億元,成長到2020年Q4的6.74億元,2021年Q1的10.44億元,Q2的16.75億元,Q3的28.77億元以及Q4的31.68億元,與2022年Q1的41.69億元,近6季的YOY年增率,分別達到188%、299%、370%、528%、245%與587%。
換言之,從財報的領先指標合約負債,不斷節節高升的趨勢來看,辛耘(3583)未來的業績展望,確實相當明朗。
成立於1979年的辛耘(3583),資本額為8.1億元,雖然早期是以代理Canon的設備起家,但2013年決定跨入生產製造的領域,在經過長達9年時間的努力,截至目前為止,已成功發展出三大核心業務,包括代理事業、設備生產與晶圓再生。
雖然辛耘(3583)2013年才決定跨入生產製造,但由於每一年投入研發費用佔營收比重都高達6%以上,近5年分別為6%、6.9%、6.2%、6.2%與6.4%,因此也讓辛耘成功晉升為國內少數能夠擁有半導體前段製程設備的自有品牌廠商。
檢視新一輪合約負債大增的標的,第一檔慶龍想要進一步追蹤的標的,就是半導體設備股的辛耘(3583)
辛耘2022年Q1合約負債來到41.69億元,不僅連續三季繳出創歷史新高的成績單,YOY年增率也達到299%;此外,辛耘的合約負債更連續6季成長,一路從2020年Q3時的4.58億元,成長到2020年Q4的6.74億元,2021年Q1的10.44億元,Q2的16.75億元,Q3的28.77億元以及Q4的31.68億元,近5季的YOY年增率,分別達到299%、370%、528%、245%與587%。
成立於1987年的京元電(2449),核心業務在測試與封裝,股本為122.3億元,目前員工數約9,200人,除了位在新竹的營運總部之外,生產基地還包括苗栗竹南、苗栗通霄與中國蘇州,而根據公司表示,雖然6月受到外籍移工染疫的影響,造成生產線停工,但由於目前整體客戶的需求仍舊強勁,因此預計2021年年底前,現有的閒置廠房與空間,包括2020年完工的竹南五廠,都將全部進駐生產設備,提供未來2到3年公司營運持續成長的重要後盾。
理財先理心,是慶龍主筆《投資家日報》已長達15年以來越來越深刻的體悟,畢竟做了再多的分析,如果投資人沒有辦法「克服人性」,最後的結果依舊是徒勞無功,其中「理心」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要相信:報酬是靠耐心等待出來。
以日報追蹤的神達(3706)為例,潛力股的標的有了,完整的分析論點也有了,接下來就真得只剩下投資人的「耐性」,畢竟在今年4月以前,神達的股價一直都是靜悄悄地鮮少人關注。
金融市場有一句話:站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而台股目前的風口,正是Ai;只要企業營運的業務,有關連到Ai題材的股票,股價不僅會跟著水漲船高,甚至還會上演驚驚漲的飆漲行情。
欣慰的是,這一波台股的Ai狂潮,《投資家日報》長期追蹤的許多標的,近期紛紛都上演了一波驚驚漲的行情。
金融市場有一句話:站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而台股目前的風口,正是Ai;只要企業營運的業務,有關連到Ai題材的股票,股價不僅會跟著水漲船高,甚至還會上演驚驚漲的飆漲行情。
欣慰的是,這一波台股的Ai狂潮,《投資家日報》長期追蹤的許多標的,近期紛紛都上演了一波驚驚漲的行情。
根據法人表示,京元電子(2449)接下來的營運,可望繳出「倒吃甘蔗」的成績單,今年營收的目標有機會較去年成長2位數。
檢視京元電子月營收明細,今年6月營收雖然受到員工染疫停工兩周的影響,下降到19.78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20.52%,但7月份馬上繳出29.57億元創歷史新高的營收數據,不僅較去年同期成長19.66%,更顯示目前下游客戶需求強勁的市況。
京元電(2249)所屬的產業為半導體IC封裝測試,其中測試主要可分為兩個部份:
(1)晶圓測試(Wafer Test)
晶圓測試所指的是針對晶圓上的每個晶粒進行針測,讓IC在封裝前先過瀘掉電性功能不佳的晶片,降低IC成品的不良率。
(2)成品測試(Final Test)
成品測試則是封裝完成後所進行的測試,目的在確認IC成品的功能、速度、容忍度、耗電、散熱等屬性是否正常,以保證IC成品出貨的品質。
檢視2019年有進行大擴產準備的企業(編按:可參閱【口袋名單-大數據決策】專欄),第一檔吸引到慶龍目光的,就是半導體測試廠京元電(2449)。
追蹤過去10年京元電(2449)資本支出,主要可分為三階段,2010年到2013年大致維持每年37億元到48億元,佔股本比率約3到4成,2014年到2018年資本支出成長到67億元到89億元,佔股本比率則上升至58%到69%的水準,2019年到2020年資本支出跳升到百億元之上,分別來到2019年的115億元,與2020年預估的100億元,不僅佔股本比率走升至94%與81.8%,更進入到符合「大擴廠」定義的標準中。
近日台積電(2330)股價出現「大象也能跳舞」的上漲走勢,5/26盤中來到568元,不僅突破2/10時的波段最高點546元,更印證4月時當台積電股價跌破500元時,慶龍所主張「同島一命、一張不賣」的投資方針。
檢視新一輪符合彼得林區選股的口袋名單,另外一檔引起慶龍注意的,就是今年4月到6月日報有在追蹤的半導體設備股:聖暉(5536),這檔股票雖然每天成交量不大(編按:近60天的日均量僅為84張),但卻同時符合兩個「龍選股」條件,包括彼得林區、包括合約負債。
成立於1979年的聖暉(5536),2010年股票上櫃,2017年持股比率高達63%的子公司朋億(6613)上櫃,同年營收突破100億元,2021年透過朋億合併每年EPS約在5到6元之間的銳澤,預計2023年公開發行。
聖暉集團的員工人數也從2020年的1300人,上升到2021年的1584人,預計2022年將可達到1800人,員工人數的不斷攀升,似乎說明了公司的業績展望確實相當明朗。
聖暉的主要業務包括機電工程、無塵室工程、高科技製程設備整合,其中佔比最大的為無塵室機電,2021年前三季佔營收比重為57%,雖然較2020年的59%下滑,但較2016年的44%、2018年的49%與2019年的51%,仍然看到明顯的上升,顯示「無塵室機電工程」這項業務對聖暉的貢獻越來越重要。
半導體設備股翔名(8091)今天在台股盤中大跌超過100點的偏空環境下,逆勢上漲超過7%,股價最高來到85元,若以7/27日報追蹤時的股價71.6元計算,僅3周累積報酬率達18.7%,再度印證《投資家日報》總能領先市場、作對投資做出績效的專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