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發行可轉債,對股價的後市是否會造成負面影響?慶龍認為,可從「資訊不對稱」的概念來進一步闡述。
由於公司內部管理者與外部投資人存在著資訊不對稱的關係,因此合理推論:「管理者會依據其公司內部的了解,覺得股價被高估時,他們才會發行新股,如果他們覺得股價被低估的話,就不會發行新股,因此,外部投資人可將公司發行新股的決策,視為公司價值被高估的訊號。」
關於上述的推論,慶龍試著從過去幾年台股發行可轉債的公司中,進一步追蹤後續股價的表現,得出具有前後呼應的參考結果。
整體而言,2009年9/15到2013年8/23期間,台股上市櫃公司中,合計有高達170家的企業發行可轉換公司債,作為向資本市場募集資金的管道;此外,若以可轉債發行日當天的股價視為起始日,追蹤一年之後,股價的漲跌狀況,在不考慮除權息的影響下,上漲的家數僅為63家,機率為37.06%,而下跌家數為106家,機率為62.35%,而股價維持平盤則為1家。
換言之,從追蹤台股企業發行可轉債的時機點,與一年後股價的表現,在漲少跌多的情況下,在某個程度上,印證了公司管理階層,與外部投資人確實存在了資訊不對稱的關係,而外部投資人可將公司發行新股的決策,視為公司價值被高估的訊號。
上述分析的論點,在慶龍過去幾年的投資經驗中,確實就看到非常強有力的個股案例。
時間重回到2010年到2011年,當時由於看好中國缺工潮所引爆的自動化商機,因此筆者不僅在32.4元的價格建議買進羅昇(8374),一年之後,更成為獲利超過100%的《投資家日報:白金版》代表作之一,然而,就在羅昇股價一路上漲到70、80元之際,公司決議在2011年的6/14,發行一筆總金額高達4億元的可轉債,當時所設定的轉換價格為75.2元。
由於羅昇(8374)的股價,在一年多之後,也就是2012年的11月,最低來到22.2元的價位,因此,從事後的結果來看,羅昇在2011年6/14決議發行可轉債的決定,確實可視為公司價值被高估的訊號。(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2015-04-29 |
|
2015-04-17 |
|
2015-03-09 |
|
2015-03-06 |
|
2015-01-30 |
|
2015-01-16 |
|
2015-01-15 |
|
2015-01-12 |
|
2015-01-05 |
|
2014-12-30 |
|
2014-12-19 |
|
2014-12-18 |
|
2014-12-16 |
|
2014-12-15 |
|
2014-12-12 |
|
2014-12-04 |
|
2014-12-02 |
|
2014-11-21 |
|
2014-11-18 |
|
2014-11-14 |
|
2014-11-13 |
|
2014-10-21 |
|
2014-10-02 |
|
2014-09-30 |
|
2014-09-29 |
|
2014-09-15 |
|
2014-09-11 |
|
2014-08-27 |
|
2014-08-12 |
|
2014-07-17 |
|
2014-06-24 |
|
2014-06-13 |
|
2014-05-20 |
|
2014-05-15 |
|
2014-04-10 |
|
2014-01-16 |
|
2014-01-10 |
|
2013-12-10 |
|
2013-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