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utex Taipei台北國際電腦展,目前為全球第2大、亞洲最大的電腦展,而Computex的名稱,起源於宏碁(2353)創辦人施振榮的命名,並且一直沿用至今;已經有10多年沒有參加過台北國際電腦展的施振榮先生,今年特別蒞臨現場,並接受慶龍的採訪,暢談台灣PC產業的概況。
談到台灣目前PC產業的困境與發展,施振榮表示:「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以服務歐美市場,作為創新的能量,而忽略新興亞洲,甚至中國的市場」,他進一步解釋,台灣廠商絕對有比歐美大廠更能“解讀”中國市場的能力,並且提供符合終端消費者想要的產品與服務,然而,如果放棄“解讀“市場的機會,就等於放棄了下一個成長的契機,甚至面臨提前出局的慘酷挑戰。
施振榮的觀察,其實是有數據的佐證,根據資策會MIC最新的報告,2013年全球NB的年增率為負5.3%,但台灣製造出貨的年減幅度卻高達9.9%,此外,今年出現跳躍成長的平板電腦,全球平均的年增率為62.2%,但台灣的年增率僅24.5%,換言之,台灣NB衰退的比全球平均多出快一倍,但平板電腦成長的幅度卻僅略高於全球平均值的1/3。
會有上述如此的發展,其實與台灣廠商忽略“解讀“中國市場有關,以平板電腦為例,先前《投資家日報》便指出,雖然中國大陸平板電腦今年的出貨量將可從去年的5,100萬台,大幅成長到1.2億~1.5億台,但台灣廠商幾乎在供應鏈中完全缺席。
對於台灣曾經風光佔全球90%NB代工市佔率而言,目前的處境確實情何以堪,但擺在眼前的事實,就是中國大陸的廠商正在全面性地取代台灣廠商的市場地位。
從面板的京東方、華星光電,到塑膠機殼與電源供應器的比亞迪、嘉瑞,再到PCB印刷電路板的方正、汕頭超聲,預估到了2014年這些中國本土的廠商,在中國大陸的市佔率,將分別成長到30%~60%的水準。
不過,整體而言,中國大陸廠商取代台灣廠商供應鏈,就下游產品的屬性,主要仍集中在低階產品,因此台灣廠商如果能擁有「非用我不可」的技術價值,即使,3C產品走向低價化,即使大陸廠商一步步取代供應鏈,依然可在這一波大成長的商機中,獲得營運成長的動力來源。
【延伸閱讀】
2013-09-18 |
|
2013-09-16 |
【延伸閱讀】
2013-07-13 |
|
2013-07-01 |
|
2013-05-23 |
|
2013-05-17 |
|
2013-05-03 |
|
2013-04-30 |
|
2013-04-04 |
|
2013-04-02 |
|
2013-03-15 |
|
2013-03-11 |
|
2013-02-15 |
|
2013-02-08 |
|
2013-01-25 |
|
2013-01-08 |
|
2012-11-09 |
|
2012-09-28 |
|
2012-08-30 |
|
2012-06-28 |
|
2012-06-06 |
|
2012-06-05 |
|
2012-05-07 |
|
2012-04-11 |
|
2012-02-22 |
|
2012-02-01 |
|
2011-11-29 |
|
2011-11-14 |
|
2011-09-27 |
|
2011-09-14 |
|
2011-09-01 |
|
2011-08-30 |
|
2011-08-04 |
|
2011-07-15 |
|
2011-06-27 |
|
2011-06-23 |
|
2011-04-25 |
|
2011-04-06 |
|
2011-03-22 |
|
2011-02-15 |
|
2010-11-30 |
|
2010-10-28 |
|
2010-10-07 |
|
2010-09-24 |
|
2010-08-13 |
|
2010-07-08 |
|
2010-06-15 |
|
2010-05-26 |
|
2010-04-20 |
|
2010-03-30 |
|
2010-03-22 |
|
2010-03-15 |
|
2010-02-04 |
|
2009-11-27 |
|
2009-11-13 |
|
2009-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