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不把生技產業當成重點產業來扶植,生技業未來絕對值得期待,」亞洲唯一獲得國際認證的聯合骨科器材(4129)董事長林延生,在接受慶龍專訪時作了以上的表示。
「相對於全球生技產業,台灣生技產業規模不到1,000億元,受到景氣波動的影響比較小」林延生說,台灣發展生技產業有著「先天不良」的劣勢,在本土市場不夠大的情況下,「不外銷就會做得很辛苦。」
「但是往國外發展,又會發現許多市場被國際列強所掌控,」林延生說,無論是製藥、或是醫療器材產業,都可以看到少數幾家國際大廠掌控絕大多數市場的情況。
他以聯合骨科器材(4129)所處的人工關節市場為例,全球約有9成左右的市占率說都掌握在嬌生、Stryker、Zimmer、Biomet、Smith & Nephew這五家大廠手中,「這樣的競爭環境下,現在還能存活下來的台灣業者,其實都有自己存活的利基點,受到不景氣的影響自然也比較小。」
「更何況,景氣差對於台灣生技產業,特別是醫療器材業者而言,不見得是什麼壞事,」林延生解釋,當「價格」變成消費的一種考量時,像聯合骨科器材(4129)這種「擁有世界一流品牌品質、較國際大廠便宜的價格、卻沒有一流品牌名聲」的醫療器材業者來說,不景氣反而提供了一個機會。
「別人不用你的產品,有時不是因為你的品質不好,而是因為不認識,」林延生說,和國外大廠相較,台灣生技業者資金規模較小,無法花大錢做行銷,加上政府過去扶植生技產業又著重在新藥研發,「如果政府也能提供醫療器材業者行銷上的幫助,例如提供補助,鼓勵業者多多參與國際展覽,讓更多人知道台灣有品質好、價格又便宜的醫療器材,效果絕對會很顯著。」
【延伸閱讀】:
2015-10-29 |
|
2014-12-23 |
|
2014-06-23 |
|
2014-03-17 |
|
2013-12-19 |
|
2013-09-18 |
|
2013-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