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在價值型投資人的觀念中,一家公司的每股淨值,應該就是股價的最後防線,因此會認為當股價低於淨值時(股價淨值比不到1倍),就會是逢低買進的好時機。
以2011年7月初基準,台股上市櫃公司中合計有283家股價淨值比不到1倍,其中有71家公司甚至不到0.7倍,換句話說,即時當時台股已經處於8,500點以上的高基期,仍然充斥著許多股票,正以7折以下的優惠價格等著投資人買進。
然而,上述的投資觀念,慶龍卻不表認同,因為我認為:股價便宜,絕對不是買股票的唯一理由,一檔具有投資價值的公司,除了市場價格的誘因之外,還必須得兼具「未來」的成長性。
檢視上列的一覽表,不難發現有許多過去曾經享有明星光環的股票也列在其中,例如奇美電(3481)、友達(2409)、中環(2323)、微星(2377)等,但如今卻深陷到公司營運未來不明的大挑戰中。
或許「未來不明」可以創造出股價上的便宜,但聰明的投資人如果進一步思考到「機會成本」的問題時,就會發現市場有這麼多的股票,為何我要將資金投入到一檔「未來仍不明」的股票上?市場中是不是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而根據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所謂的「機會成本」指得就是放棄其它機會的成本,因此「機會成本」也可以說是最佳化的選擇價值(the best alternative),將資源(資金)集中在最有效的用途(股票),才能創造出最大的效用(報酬);簡單來講,如果有兩檔股票A與B,A預估報酬為50%,B預估報酬為20%,那麼在機會成本的考量下,投資人就應該選擇A,而不是B,當然前提必須得建立在發生的機率相同的基礎上。可延伸閱讀:【大漲330%與下跌28%的差別,淺談機會成本的概念】一文。
長期以來,基本面的投資法中,有兩種選股的原則策略,一種就是價值型投資法,一種就是成長型投資法,前者的操作策略,就是根據公司過去的營運數據為基礎,找出目前被市場低估的股票,通常不是股價價值比低於1倍以下,就是本益比處於歷史的下緣區間,而後者的投資策略,就是不看過去只看未來,並認為具有未來成長性的公司,才是投資人值得注意的好標的,而沒有未來成長性可言的公司,即使目前股價非常便宜,仍然不值得投資。
一般而言,價值型投資法,追求的是所謂的「合理利潤」,利用股票市場常常過度悲觀的無效率,賺取大約30%~50%的報酬(根據慶龍的經驗統計),而成長型投資法,則是希望透過對產業趨勢的預估,利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邏輯,創造出數倍的獲利空間。
哪一種方法比較好?慶龍並沒有標準的答案,因為不管是價值型或是成長型,都常常出現在投資操作上,然而只是根據自己過去的操作經驗顯示,似乎成長型投資法比較容易達到創造財富的目的,可延伸閱讀:【巴菲特啟示錄!】與【巴菲特啟示錄:想當有錢人,先學會一年只重壓一檔股票!】等二文。
【延伸閱讀】
2011-10-04 |
|
2011-09-30 |
|
2011-09-08 |
|
2011-09-02 |
|
2011-08-18 |
|
2011-08-10 |
|
2011-07-20 |
|
2011-06-24 |
|
2011-06-09 |
|
2011-06-03 |
|
2011-04-22 |
|
2011-03-28 |
|
2011-03-07 |
|
2011-02-25 |
|
2011-02-21 |
|
2011-01-28 |
|
2011-01-24 |
|
2011-01-19 |
|
2011-01-11 |
|
2011-01-10 |
|
2011-01-05 |
|
2011-01-04 |
|
2010-12-28 |
|
2010-12-07 |
|
2010-12-03 |
|
2010-11-17 |
|
2010-11-03 |
|
2010-10-15 |
|
2010-10-06 |
|
2010-09-20 |
|
2010-09-01 |
|
2010-08-24 |
|
2010-08-04 |
|
2010-07-12 |
|
2010-07-09 |
|
2010-06-23 |
|
2010-05-27 |
|
2010-04-01 |
|
2010-0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