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1990年的台表科(6278),顧名思義的核心業務,就是印刷電路板PCB的表面黏著、構裝、設計、加工與製造生產,下游產品應用橫跨液晶TV、Monitor、NB、手機與印表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主要的客戶包括友達、群創、瑞軒、京東方、SONY、Samsung等。
此外,2010年當台表科(6278)的EPS達到7.54元,創下歷史新高的水準時,董事長伍開雲為了趁勝追擊,因此啟動生產基地「遍地開花」的營運策略,規劃要在5年內,一方面投入11億元擴建桃園的研發中心,將編制人員從原先的750人提高到1,500人,另一方面則預計將中國大陸的生產基地,從原先的9個據點擴增到14個,作為公司營運再成長的動力來源。
為了落實這個「遍地開花」的營運增長計畫,台表科在2010年與2011年,分別投入18.69億元與22.29億元進行資本支出的投資,由於當時公司的股本僅為21.84億與24.01億元,因此以資本支出已達股本85.58%與92.76%的比例來看,當時的伍開雲確實展現了想要「大成長」的強烈企圖。
姑且不論台表科2010年到2011年的積極擴產計畫,後來是否遭遇到產業的負面變化?單就客觀的數據顯示,確實已符合成長股DNA關於「大擴產」的定義:兩年前資本支出的規模超過股本的70%。
一家公司大幅擴充產能,雖然展現CEO對未來成長的企圖心,但如果待錯了產業,非但無法成長,甚至還會掉入到地獄的深淵;然而,投資人又該如何判斷一家公司所屬的產業,是對的?還是錯的?
慶龍認為可從「來自營運的現金流量」與「資本支出」這兩項財報數字推知一二,前者代表了公司本業賺錢的能力,而後者則顯示要維持本業賺錢能力的必要投資,簡單來說,如果一家企業連賺來的錢,都不夠支付投資未來的錢,那絕對不是一個對的產業,換言之,如果一家企業每年只能賺進100元,但每年卻要投資超過100元來維持下年度賺100元的獲利,那絕對就不是一個好的生意,也絕對不是一個對的產業。
利用上述的觀念,來檢視2006年到2010年台表科的狀況,在合計5年的期間裡,台表科總計賺進了93億元,但用於投資未來的資本支出僅為59億元,換言之,兩者的比率為62.63%,符合成長股DNA至少要在80%以下的標準,另外,把時間進一路拉長到2006年到2013期間,由於兩者的比率僅為56.92%,因此充分顯示台表科(6238)所屬的產業,是一個可以長期追蹤的好產業。
【延伸閱讀】:
2015-09-08 |
|
2015-08-18 |
|
2015-08-13 |
|
2015-08-10 |
|
2015-08-07 |
|
2015-07-03 |
|
2015-07-01 |
|
2015-06-22 |
|
2015-06-17 |
|
2015-06-11 |
|
2015-06-01 |
|
2015-05-22 |
|
2015-05-19 |
|
2015-05-18 |
|
2015-05-08 |
|
2015-05-07 |
|
2015-04-29 |
|
2015-04-17 |
|
2015-03-09 |
|
2015-03-06 |
|
2015-01-30 |
|
2015-01-16 |
|
2015-01-15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