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以來,台股出現了一個滿特殊,過去很少見的現象,就是財報的公布,已不再是「落後指標」,而是幾乎與股價同步的操作指標,不管是Q1財報,或6月份營收,只要公布後數據出現衰退的狀況,股價立刻下跌反應。
從邏輯上來看,當財報公布已變成與股價同步的操作指標時,市場其實已進入到無效率的狀況,畢竟除了少數的財報指標,例如資本支出、固定資產折舊、存貨變化等之外,大多數的財報科目,都只是反應一家公司過去1~6個月的營運狀況,但股價卻具有領先反應公司未來3~6個月營運的指標意義,換言之,就邏輯來看,當財報公布與股價呈現「同步」發展時,市場確實已出現了「很不一樣」的內容結構。
然而,為什麼股價具有領先指標的意義?主要原因,就是影響股價背後的一隻手(或許是大股東、或許是內部人),通常會在財報還未公布前,就已經提早做好布局,並且提早反應在股價的變化上,換言之,從目前台股中的許多個股,財報的公布與股價幾乎已呈現同步的發展來看,影響股價背後的那一隻手,目前確實已看到明顯退出市場的趨勢,才會造成現階段許多個股,公布財報利空之後,股價立刻反應下跌的狀況。
追蹤多頭與空頭市場的內容變化,大體上可區分為初升段、主升段、末升段、初跌段、主跌段,與末跌段等6個過程,其中「主跌段」的現象,包括(一)量價背離、(二)恐慌急速賣出、(三)投機股暴跌、(四)利空就跌等等,確實在目前台股盤面上,有嗅到一些符合的徵兆。
投機股暴跌,近期盤面的例子,除了生技新藥類股之外,就屬從去年年底以來,筆者多次發表看空分析的銘異(3060)。隨著近日銘異(3060)的股價出現一波連續重挫的走勢,不僅反應出當投機股開始暴跌時,某個程度上,台股已有即將進入到「主跌段」的徵兆。
本文From《投資家日報:白金版》2015年6/17
【延伸閱讀】
2015-08-24 |
|
2015-08-20 |
|
2015-08-12 |
|
2015-08-05 |
|
2015-08-03 |
|
2015-07-29 |
|
2015-07-30 |
|
2015-07-28 |
|
2015-07-27 |
|
2015-07-23 |
|
2015-07-22 |
|
2015-07-17 |
|
2015-07-13 |
|
2015-07-09 |
|
2015-06-09 |
|
2015-05-27 |
|
2015-05-13 |
|
2014-06-17 |
|
2014-0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