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先前《投資家日報》追蹤聯華食(1231)的分析觀點:
(一)大股東持股不斷下降:
觀察2013年11月以前聯華食(1231)大股東的股權變動表,從2013年5月份開始,就出現明顯鬆動的現象,一路從76.12%,依序下降到74.12%、73.84%、72.91%與72.3%,其中持有1,000張以上大股東(以下圖表中紫色線),7月以後調降持股的趨勢更明顯,一路從高峰時的71.5%下滑到68.07%。
大股東在調降持股的這段期間,代表散戶指標的融資餘額,卻逆向出現翻倍增長,從1,700多張提升到最高時的3,900多張,如此籌碼變化的發展,搭配到目前股價持續走跌的過程,讓筆者有了「再等等」的考量。
(二)單月營收,完全看不出新產能加入的效應:
另外,為了支應統一超商(2912)鮮食業務,聯華食自2011年以來積極進行產能的擴充,其中總投資金額高達18億元的中壢新廠,在2013年下半年開始加入營運。
新產能的加入,原本該合理反應在每月營收的增長上,但不僅2013年9月時,完全看不出有任何挹注業績的成效,8、9月營收年增率,還衰退6.86%與3.5%,甚至到2014年1月年減幅度高達25.98%。換言之,從每月營收的追蹤,完全看不出新產能加入的效應。
除了觀察到聯華食(1231)擴產效應未顯現之外,2013年年底的一則新聞,也引起慶龍的研究興趣,宏碁(2353)公布第3季季報,虧損金額竟高達131.1億元,折合EPS為負4.82元,不僅讓宏碁的股價再度跌停破底,董事長王振堂更請辭負責。
歸咎這一次的鉅額虧損,就本質上,與2011年第2季提列1.5億美元(折合約45億台幣,EPS負1.61元)歐洲庫存與應收帳款的損失,幾乎是如出一轍,都是起因於管理不善、判斷錯誤所致。
根據歷史經驗顯示,一家企業如果沉醉於成功的喜悅時(通常手上現金很多),常常會為了追求再成長,或者是某個市佔率的目標,例如全球No.1,不惜以過高的價格購併其他企業,而付出過高價格的代價,就財報的處理原則上,會以「無形資產」認列,無形資產美其名為「商譽」,但也極有可能變成壓垮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以宏碁(2353)為例,2013年第3季虧損的最大來源,是因為認列了99.43億元無形資產的減損,會有這筆「無形資產」,則是起源於這幾年宏碁幾筆重大的購併案,分別斥資約當210億元新台幣合併Gateway,90億元買下倚天,27億收購中國方正PC業務,以及約96億元購併iGware,總投資金額高達400億元。
然而,隨著近幾年全球科技產業的劇烈變化,上述的投資案非但沒有對宏碁(2353)造成營業上的收益,反而造成獲利的拖油瓶。
看到宏碁(2353)的例子,再度印證先前慶龍所主張的觀點:並非所有的青蛙都能變成王子,也不是每一個上市櫃公司的老闆都擁有童話故事裡公主的魔力之吻。換言之,對於任何一家想透過「轉投資」來達到成長的企業,投資人都應該以更理性的態度來檢視,不要存在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Happy Ending的情形通常只有在童話故事中才容易見到。
【延伸閱讀】
2014-09-11 |
|
2014-08-27 |
|
2014-08-12 |
|
2014-07-17 |
|
2014-06-24 |
|
2014-06-13 |
|
2014-05-20 |
|
2014-05-15 |
|
2014-04-10 |
|
2014-01-16 |
|
2014-01-10 |
|
2013-12-10 |
|
2013-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