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幫大家回顧勤誠(8210)在2010年年底時,那一段從29.3元上漲到53.5元,兩個月內大漲超過82%的過程。一般投資人或許會驚喜於當時勤誠股價強強滾的表現,但慶龍認為任何股價的上漲與下跌,扣除人為短線炒作的因素,長期而言,一定與公司基本面有絕對的正相關。
然而,弔詭的狀況,如果進一步去檢視當時勤誠的月營收,
2010年10月~12月似乎沒有任何讓人驚喜的表現,累計營收年增率僅在10%~12%,似乎沒有可以支持股價如此強勁走揚的理由,這中間到底忽略了什麼因素?
回答上述問題之前,先給大家一個投資的邏輯與概念,一檔股票的股價為什麼會漲?追溯最根本的原因,筆者認為一定是這家公司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獲得消費者認同而熱銷,然後反應在每月營收的提高,然後再反應到獲利的上升,最後就能支持股價走揚。
股價走揚只是結果並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還是在於產品(或服務)熱銷,導致營收提高與獲利上升,換言之,投資人如果將研究的重心放在「股價」會有倒果為因的風險,將研究的重心放在「獲利」或「營收」,就邏輯上,仍然會產生時間的落差。
這也是慶龍長期主張,產業分析是投資人最大的保障,因為產業分析的架構,能夠幫助投資人提早發掘市場中某樣產品,是否具有熱銷的條件?或者某樣產品,其實已經陷入到殺價競爭的惡性循環中,因此合理的推估,投資人如果能掌握到產品的熱銷與否,就能提早掌握到股價未來是要走揚?抑或下跌?
研究的重心放在「營收」或「獲利」,就邏輯上,確實會產生時間的落差,然而就實務的經驗中,市場卻常常出現「無效率」的發展,所謂無效率的發展,就是目前的股價,或許因為人性的弱點,或許因為股票冷門的特性,或許因為其他種種的因素,導致股價被低估,而這被低估的股價,就成了聰明投資人可以掌握到的賺錢契機。
重新再回到勤誠(8210)2010年的例子,表現上或許當時每個月的營收並沒有太令人驚艷的表現,但若追蹤單季的EPS獲利,2010年Q3以前的前四季EPS分別為0.94元、1.01元、0.97元與1.05元,合計累計的EPS為3.97元,比照當時公布完Q3季報之後11/1的收盤價為31.9元,勤誠的本益比僅為8倍,而8倍的本益比對於一家本業正在持續走揚的公司而言,確實有嚴重被低估的狀況。
這也解釋為什麼勤誠的股價,在之後的兩個月內大漲到53.5元,波段漲幅超過80%,慶龍解讀這一段的漲幅,為向上修正合理本益比的漲幅,讓勤誠的本益比提升到13.47倍。
總結而論,市場的無效率往往提供聰明投資人進場撿便宜的賺錢契機。
【延伸閱讀】
2014-04-18 |
|
2014-03-18 |
|
2014-02-25 |
|
2014-01-21 |
|
2013-12-31 |
|
2013-12-16 |
|
2013-04-01 |
|
2013-02-28 |
|
2013-02-26 |
|
2013-02-25 |
|
2011-0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