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由於夾帶13億的人口優勢,再加上目前服務業佔GDP比重不到四成,與歐美國家服務業佔GDP比重近八成的情況相比,未來成長空間仍大,因此龐大的內需市場,也讓許多國際企業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看似龐大的市場商機,背後卻隱藏高度的營運風險,小則影響企業獲利,大則攸關企業存亡。
麗嬰房(2911)董事長林泰生先前接受慶龍專訪時強調,台灣經驗雖然能夠縮短台灣企業進軍中國大陸的學習時間,但也不能完全複製在中國大陸的通路經營中,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台商信心滿滿的想到中國大陸掏金,最後卻鎩羽而歸。
在中國大陸市場鎩羽而歸的例子,也出現在國際型的通路集團英商翠豐(B&Q)身上。
特力(2908)董事長何湯雄回憶到:順利開拓台灣市場後,英國翠豐集團很快就興起了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念頭,「進入台灣DIY市場沒多久,1998年B&Q就來找我們去中國,不過我不敢去,」何湯雄進一步說明,1998年時中國國民所得連1千美元都不到,加上人工太便宜,他評估DIY市場還看不到商機,因此特力(2908)並沒有和B&Q一起到中國大陸發展。
「其實B&Q剛去中國的時候,單店每年都有50%的成長,」何湯雄說,1998年時中國有很多「毛胚屋」,消費者買到的房子只有幾根樑柱,必須自己裝潢才能居住,當時B&Q因為推出一個包含設計、建材的解決方案,大受消費者喜愛。
但是何湯雄卻認為:那只是假象的DIY,因為中國有太多便宜的建材。果然不久之後,愈來愈多中國的設計師帶著客人去B&Q「比價」之後,反而在外面的建材行購買比B&Q便宜20%的建材使用,也讓B&Q在中國的營運一落千丈。
如今,Home Depot現在已經撤出中國,而B&Q中國業務也面臨鉅額虧損,國際大型家居連鎖店在中國頻頻觸礁,顯示DIY在中國還是行不通,何湯雄強調:「即使是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現在,國民所得也還低於5千美元的水準,DIY在中國依然看不到機會。」
【延伸閱讀】
2012-03-27 |
||
2012-03-20 |
||
2012-01-12 |
||
2012-01-03 |
||
2011-12-30 |
||
2011-09-16 |
||
2010-10-21 |
||
2010-09-16 |
||
2010-07-22 |
||
2010-05-31 |
||
2010-05-12 |
||
2010-05-10 |
||
2010-02-11 |
||
2010-01-27 |
||
2009-12-22 |
||
2009-11-23 |
||
2009-11-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