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獲利回吐的最後防線,其重要性,不亞於負15%停損機制,前者,攸關「大賺」成果的保存,而後者則是「小賠」操作的紀律,而大賺小賠更是所有長期能夠在股市中成為贏家的共同策略。
重新回到「獲利回吐最後防線」的設定上,整體而言,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參考賽局理論的內容,二是參考成長股DNA的賣出條件。
(一)參考賽局理論(Game theory)的內容。
賽局理論,又名博弈論,是美國一位猶太裔數學家約翰·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在1944年所提出的概念,透過賽局的策略思考,可以確保自己在競爭中,獲得最大的勝算與利益;此外,賽局理論不僅被譽為20世紀在經濟學上最偉大的成果,更是研究各種具有「競爭性質」現象,例如國際關係、生物學、軍事謀略等,頗具參考的理論與方法。
具有「競爭性質」現象的領域,當然也包含股票投資,與賭場博弈,其中,更被運用在當今所有casino大師的共同策略上,就是在賭場獲利達到一定程度時,如果開始遇到手氣不順,甚至獲利已回吐50%,唯一的做法,就是起身換掉籌碼,離場走人,絕不戀棧。
上述的邏輯,同樣也可運用在「獲利回吐最後防線」的設定上,以2011年時的羅昇(8374)為例,成本在26.67元的持股,隨著股價最高來到95.7元,最佳的累積獲利也達到258.83%,但隨著股價開始自高檔反轉,獲利回吐到129.42%之際(258.83%*0.5),也就是股價跌到76.4元時,就應該「全數出清持股」,確保最大的利益,可以在最大的勝算中被保存下來。
(二)參考成長股DNA的賣出條件。
上述運用賽局理論所形成的決策結果,其實與慶龍先前所主張的「成長股DNA」,就賣出條件(跌破季線)來看,竟然出現了相去不遠,甚至不謀而合的結論,確實在無形之中加深了對「獲利回吐最後防線」設定的信賴感,而相關的分析論點,也將在往後的《投資家日報:白金版》內容中,繼續與大家分享。
【延伸閱讀】
2015-09-04 |
|
2015-07-23 |
|
2015-05-05 |
|
2015-05-04 |
|
2015-04-21 |
|
2015-04-20 |
|
2015-04-01 |
|
2015-03-18 |
|
2015-03-11 |
|
2015-02-09 |
|
2015-01-29 |
|
2015-01-06 |
|
2014-10-27 |
|
2014-10-08 |
|
2014-10-04 |
|
2014-08-08 |
|
2014-0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