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票市場的經歷越久,就越讓慶龍感受到一個現象:股票投資,進入的門檻比「太平洋」還要低,但賺錢的門檻,卻比「聖母峰」還要高。一般人只要年滿20歲,手頭有一些閒錢,就可以開戶買股票,如此低的進入門檻,自然也吸引普羅大眾前仆後繼地投入,然而,根據經驗顯示,能夠成為股市長期的贏家,創造源源不絕財富收入的比率,卻是少之又少。
而會有這樣的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其實並不是因為股票投資的分析,是一門難學難懂的專業課程,而是股票投資的過程,由於牽涉到太多人性的貪婪與恐懼,因此對一般投資人來說,自然就成為非常難以駕馭的理財工具。
舉例來說,同樣是生技股的邦特(4107),慶龍在2012年建議買進的價格為26元(不可考慮除息),換算成本益比僅為10倍,然而,隨著邦特的股價持續走揚,市場的投資人甚至分析師,不僅一點風險意識也沒有,過去半年平均的買進價格竟然一路追價到71元,換算成本益比則大幅攀升到26倍。
從理性投資的角度來看,買在10倍的本益比,絕對比買在26倍的本益比,來得容易賺錢,但根據慶龍的觀察,不管是一般投資人,或著是電視媒體的分析師,反而都喜歡追逐已經漲到26倍本益比的邦特,原因無他,就是人性中「對於正在漲的股票,特別有興趣,也特別覺得安全」。
上述的心態,對於理性的投資人來說,相信只有4個字,就是匪夷所思,但卻實實在在地反應在大多數投資人的普遍心態,而慶龍認為這不僅是典型「人性」戰勝「理性」的案例,更是大多數投資人甚至分析師,很難在股票市場上賺到錢的主因,因為當身陷在「以股價的漲跌,作為判斷的依據」的迷思時,最後的結果,就是完全被市場帶著走。
再者,慶龍認為股票投資,其實就像是一趟「登聖母峰」的過程,必須得透過事前長期的訓練,與專業知識的培養,才有登峰的機會,此外,對於平地人來說,登峰的過程,不僅需要「雪巴人」從旁協助,遇到天氣不可預測時,如何遵守紀律,進退有據?更決定最終成功與否,甚至全身而退的關鍵。
回歸到投資,慶龍認為成為長期贏家的原則只有一個,就是:用「好價格」買進「好公司」,並遵守「大賺小賠」的操作紀律。如何找好公司?如何計算好價格?都是可以透過學習的過程學到,但大賺小賠的操作紀律,卻是一段牽涉到「人性」的難題,這也是一般投資人很難跨越的難關。
總結而論,慶龍在投資這條登峰的路上,雖然離聖母峰還有一段距離,但透過每天不斷精進的過程,與虛心檢討的態度,看投資的角度,不僅已經出現不一樣的面貌,更能持續維持長期穩定的獲利績效,創造與《投資家日報》訂戶雙贏的局面。繼續加油了!
【延伸閱讀】
2014-08-08 |
|
2014-08-04 |
|
2014-07-05 |
|
2014-06-23 |
|
2014-06-27 |
|
2014-06-12 |
|
2014-06-05 |
|
2014-05-09 |
|
2014-05-08 |
|
2014-04-30 |
|
2014-01-11 |
|
2014-01-09 |
|
2014-01-01 |
|
2013-12-02 |
|
2013-10-15 |
|
2012-11-28 |
|
2012-08-27 |
|
2011-12-28 |
|
2011-10-14 |
|
2011-06-09 |
|
2011-0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