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龍認為:籌碼掌握在誰手上?將會攸關行情後勢的發展。簡單來說,如果籌碼是掌握在一般散戶的手上,即使市場中有再多與再大的利多訊息,股市仍然不會漲,反之,如果籌碼是掌握在外資或大股東的手上,即使市場中充滿各種利空的訊息,股市依然不會跌,換言之,籌碼掌握在誰手上的重要性,常常更甚於市場中各種利多與利空的訊息。
上述籌碼分析的觀點,除了可以運用在台股大盤分析的基礎上,也可以用運用在個股的評價上,換言之,對於那些股價一路下跌,外資一路再賣,但融資餘額卻一直再增加的股票,理性的投資人應該多保留警覺性才對。
再進一步說明,由於外資的動向通常是代表「中長期產業分析後」的思考策略,因此一路大賣股票的背後,常常透漏產業或公司長期營運看壞的趨勢發展;反之,一般散戶投資人,最大的投資毛病,就是不但沒有「停損」的概念,更習慣對於那些股價正在一路下跌的股票,進行「攤平」的動作,這也解釋為何股價一路下跌的過程中,融資餘額會越來越增加,因為這多半是「攤平」操作心態下使然的結果。
以2010年的友達(2409)為例,股價在42元時的融資餘額僅有11萬張,但一路下跌到27元的過程中,融資餘額非但未因執行「停損」而下降,更反向一路倍增到26萬多張,顯示散戶「向下攤平」的心態,反觀外資的動向,就有紀律多了,由於嚴格執行停損,因此持有友達的張數,也隨著股價的下跌而逐漸下降,避免日後更大的虧損。
曾為股王的宏達電(2498),狀況也幾乎如出一轍。
然而,也有例外的狀況,2011年6月到8月期間,當時鴻海(2317)遭逢外資狂賣,股價不僅持續破底,融資餘額也一路增加,直到8/23與8/24出現單日8,559張與8,500張的融資淨買盤之後,61元的股價才正式落底,自此開始反彈,隔年3月來到最高來價117元,波段漲幅高達91%。
鴻海(2317)的例子,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大股東提早掌握到公司營運的轉折點,因此敢積極進場買走外資倒出來的貨,由於大股東可以已自然人名義進行融資的操作,所以會反映在融資餘額的增減上。
換言之,在股票市場的食物鏈(姑且稱之),雖然外資常常可以輕鬆戰勝台灣的一般散戶,但外資如果遇到大股東,也只有被修理的份了。
【延伸閱讀】:
2013-04-29 |
|
2013-04-10 |
|
2013-02-12 |
|
2013-02-05 |
|
2012-11-01 |
|
2012-10-25 |
|
2012-10-23 |
|
2012-10-22 |
|
2012-09-20 |
|
2012-09-14 |
|
2012-09-07 |
|
2010-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