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家短評】
自2009年6月開放陸資至今,只有182家陸企申請來台投資,金額也僅有1.66億美元,同時看不到任何指標性的個案,整體結果令企業界大感失望,探究成效不佳的主因,在於馬政府對陸資採取「先緊後鬆,循序漸進;先有成果,再求擴大」的保守原則,因此兩次的開放,總計只開放台灣約五分之一的產業,很顯然想要吸引陸企登台,更進一步的開放絕對是必要的。
【延伸閱讀】
2011-06-02 |
|
2011-04-01 |
|
2011-02-21 |
|
2011-02-17 |
|
2011-01-24 |
|
2010-12-17 |
|
2010-12-16 |
|
2010-01-27 |
【今日最大誌】
馬英九總統昨(17)日宣示,在兩岸經貿互補原則下,將進一步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會循序增加開放項目,幅度比「現在大一點」,並適時放寬兩岸金融業務往來,讓金融業更具競爭力。
馬總統昨天率副總統蕭萬長、行政院長吳敦義及相關部會首長舉行「黃金十年,國家願景」最後一場記者會,宣布「和平兩岸」、「友善國際」願景。他提及,開放陸資來台二年,開放幅度不是很大,未來門要開得大一點,項目增加,才能夠發揮真正效果。
今年3月行政院公布第二波陸資來台清單,開放友達等面板業者登陸參股等重大政策,經濟部目前已啟動檢討第三波陸資來台政策。據瞭解,陸資希望可參與我公共工程、建築業,以及提高投資我面板、封測、半導體等股權投資。
馬總統表示,陸資來台開放二年,幅度不是很大,會循序增加開放項目,未來開放幅度希望比「現在大一點」,才能有效果,否則有人會說台資前往中國大陸投資很多,但開放陸資來台非常少。當爭取外資來台時,單獨排斥陸資,似乎也沒有道理。
對於開放陸資來台是否改採「負面表列」,馬總統說,是否一下子變成「負面表列」可以斟酌,由經濟部繼續評估,原則是把可以開放的項目增加。
馬總統指出,開放陸資來台以來,有80餘位大陸幹部來台,卻創造超過3,000個工作機會,相對對台灣有利,未來兩岸產業加強合作,世界各國可以將台灣當作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門戶,台灣也可在國際經濟有立足空間。
馬總統還說,兩岸經濟協議(ECFA)早收清單以外項目還有好幾千項,將透過後續貨品、貿易服務協商,逐步減免關稅,或排除關稅障礙。
兩岸恢復制度性協商後,馬總統表示,雙方協商頻率與深度都大幅增加,業務也急速增加,因此,雙方有互設機構的需求,未來將朝兩岸互設辦事機構規劃。
【2011/10/18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