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1988年的台灣全家便利商店,創始股東除了日本全家(成立初期持股約93.1%)之外,還包括了泰山(成立初期持股約5.76%),此外,2004年泰山董事會加碼45.9萬股全家股票之後,也一舉成為持股超過20%以上的第二大股東。
時序進入到2007年,為了縮短與龍頭廠商,市占率達42%統一超(2912)的差距,因此全家董事長潘進丁與當時泰山董事長詹岳霖共同決議,透過與當時市占率約4%的福客多商店(泰山子公司),進行「營業轉讓」的方式,期望能挹注全家的市占率成長到20%以上,以利規模經濟的發揮,而此合併效益,不僅反應在市佔率的提升上,一路從2007年的24.6%,成長到2011年的28.8%,2016年的29.6%,2017年則來到30%,台灣全家便利商店數更攀升到3,154家,若與2007年時的2,228家相比,整整大增926家。
此外,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台合計擁有10,688家便利商店,統一超(2912)仍位居首位,旗下擁有5,281家7-11,市佔率高達49.4%,全家緊接在後,分店數為3,225家,市佔率30.2%,Hi-Life萊爾富位居第三,市佔率為12.1%,OK便利商店則以8.3%盤據第四名。
由於台灣便利商店,已經進入到成熟飽和的階段,近5年每年新增的家數,僅分別只有161家、19家、160家、202家與165家,因此不僅完全展現「大者恆大」的趨勢,更完全阻卻新競爭者的加入。
雖然台灣便利商店的家數,已進入到成熟飽和的階段,但對既有的業者來說,由於夾帶「到處都有」的通路優勢,因此不僅可藉由提供更多元的服務內容,來增加消費者來店的次數,更可帶動營運增長,以全家(5903)近5年營收分別為560億、577億、605億、644億、2018上半年344億為例,不管景氣好壞,每年確實都能維持一定的成長力道。
再者,分析近幾年全家(5903)營運增長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鮮食產品的貢獻,二是電商網購的取件業務,前者對營收貢獻,一路從2015年的19.2%,上升到2016年的20.5%,2017年的21.3%與2018年的23%,後者每日的取件數,也從2015年時的65件,走揚至2016年的92件,2017年的123件與2018年的160件。
本文From《投資家日報》2018年9/20
當時全家(5903)在213.5元,至今最高漲至280元,
最高獲利已達31%
【日報預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