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0年代開始發展,台灣紡織業經歷長達半個世紀變革,從早期的蓬勃發展,到1980年之後,因為人工成本上升以及新台幣大幅升值的雙重衝擊,國內廠商紛紛將營運重心轉往海外,殘酷的全球化競爭,更使台灣紡織業每年產值不斷萎縮,一度被人譏諷為「夕陽產業」。

 

 

2018-3-22 下午 02-02-19

 

 

 

然而,再經過漫長的陣痛期之後,台灣紡織業的經營型態,逐漸從原本的勞力密集轉變成知識密集,不但發展出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競爭優勢,更積極投入機能性紡織品的研發,驅使台灣紡織廠技術不斷突破,甚至達到量產規模的經濟,而截至目前為止,台灣紡織業不僅已經成長到掌握全球60%到70%機能性紡織原料的生產大國,更可以自己自訂標準,行銷全世界。

 

 

目前台灣所制定的機能性紡織,合計有20種標準,分別為消臭、瞬間涼感、自行車用、慢跑用、抗菌、醫療用抗菌、房電磁波、吸濕排汗速乾、防水、防黴、防皺、防紫外線、防靜電、防紅外線、防潑水、防潑油、易去汙、防焰、保暖、含碳消臭。

 

 

2018-3-22 下午 02-02-52

 

 

 

有技術研發的基礎,又有規模經濟的製造優勢,不僅吸引國際品牌服飾大廠爭相與台灣廠商合作,台廠更利用與國際知名品牌緊密合作的經驗,一方面讓台灣紡織廠商走出過去傳統低毛利的代工宿命,另一方面更帶動整個產業升級,打造出更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型態,並且具體反應在從業人員薪資增加的變化上,一路從2012年的35,832 元,成長到2013年的36,219元、2014年的37,743元、2015年的38,238元,以及2016年的38,266元。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台灣紡織業的從業人員薪資一路增加的背後,並不是靠辛苦加班所換來的,因為追蹤過去5年的平均工時,已經從2012年的194小時,下滑至2013年到2015年的193小時,2016 年更直接大降至181小時,換言之,台灣紡織業的生產結構,在過去5年期間,確實看到了一個非常明顯提升的變化。

 

 

2018-3-22 下午 02-02-19

 

 

 

然而,不可諱言,若從紡織業的總體產值來看,2011年達到5,008億元之後,便開始一路下滑至2013年的4,525億、2014年的4,392億、2015年的4,093億,以及2016年的3,852億,其中衰退最大的兩個次產業,分別成衣服飾以及人造纖維製造。

 

 

 

不過若從企業獲利的角度來看,這三年產值雖然大幅下滑,但獲利的表現卻明顯改善,以台股目前42家上市紡織公司例如遠東新(1402)、儒鴻(1476)、福懋(1434)等股票代號14開頭的紡織股,2014年代表「本業獲利」的營業利益為199億元,2015年提升到264億元,2016年再上升至269億元。

 

 

 

雖然仍不及2011年時的283億元,但在台灣整體紡織業少掉1,156億元產值的大環境下,卻能夠看到這樣獲利回升的內容,確實已透漏台股目前的紡織股,在公司營運的結構上,不僅完全不一樣了,更持續朝向「高附加價值」的藍海之路邁進。

 

 

2018-3-22 下午 02-02-32

 

 

 

@我要【試閱】或【訂購】《投資家日報》

 

 

 【延伸閱讀】

2018-03-17

UA將再起的理由,兼論儒鴻(1476)得力(1464)銘旺實(4432)東隆興(4401)

2018-03-16

UA飆股神話能否再起?得力(1464)銘旺實(4432)儒鴻(1476)東隆興(44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cky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