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那麼到了2070年,海平面將上升50公分,屆時全球將有136個沿海城市,1億5千萬居民,35兆美元財產,活在淹水的恐懼中,台北也可能有43萬人會被滾滾洪流淹沒,財產損失高達1395億美元,被稱為是「地球上最後天堂」的馬爾地夫,甚至會在百年內如亞特蘭堤斯古城一般,淹沒在藍海中。這絕對不是電影情節,而是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機構這幾年來不斷提醒的一項警訊。
21世紀人類的十大困惱中,「節能減碳」絕對是榜上有名的焦點議題,2010年底在北歐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所舉辦的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各國政府便達成了一個重要的決議:為了讓全球氣溫增加的幅度控制在2度C以內,2020年全球溫室氣體所產生的碳排放量,要下降到1990年的水準。因此,發展石化燃料之外的新能源,就成了當前全球政府施政的主軸,而在日本福島核災向全世界宣告「沒有真正安全的核能」後,太陽能、風力發電等乾淨能源,又再一次躍升為新能源發展的主流。
近年來,全球太陽能市場規模快速成長,根據美國專業太陽能研究機構Solarbuzz的研究報告,2010年全球太陽能發電量達18.2GW(十億瓦),較2009年大幅成長了139%,市場規模最大的德國,則占了其中的42%,而德國、義大利、捷克、日本和美國這5個太陽能裝置量全球排行前5名的國家,共計占總需求的80%,若從地區別來看,歐洲國家則為太陽能的發展重鎮,整體市場規模達全球81%。
太陽能在歐洲市場的蓬勃發展,要歸功於歐洲國家行之有年的「政府電力收購制度(Feed-in Tariff, FIT)」,所謂的FIT,簡單來說就是政府提供建置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業者、團體或個人,一個保證買回電力的價格,讓投資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業者、團體或個人,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可以獲得一定的報酬回收,這套由政府提供經濟誘因的策略,不僅成為太陽能產業在歐洲快速發展的主要推手,更在德國創造了「太陽能奇蹟」。
位居高緯度地區,日照時間不算長的德國,其實沒有像義大利、西班牙等地中海國家,擁有日照充足,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但由於FIT政策獎勵奏效,讓德國自2004年以來的太陽能裝置市場需求,幾乎年年都占當年度全球總需求近5成比重,而德國所制定的再生能源法案,也成為義大利、西班牙等許多近年積極投入太陽能發展的國家,制定相關法案時的重要觀摩對象。德國政府的積極獎勵,除了成功締造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市場,也同時帶動了國內太陽能產業上下游供應鏈的發展,讓德國在全球的太陽能產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2011-10-07 |
|
2011-10-03 |
|
2011-09-26 |
|
2011-09-23 |
|
2011-09-22 |
|
2011-09-15 |
|
2011-08-23 |
|
2011-08-03 |
|
2011-07-12 |
|
2011-06-29 |
|
2011-05-30 |
|
2011-03-29 |
|
2010-09-27 |
|
2010-08-30 |
|
2010-07-28 |
|
2010-07-20 |
|
2010-06-04 |
|
2009-08-24 |
|
2009-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