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場上的觸控技術,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電阻式、電容式、與光學式。
(一) 電阻式:又稱為類比矩陣電阻式觸控(AMR ; Analog Matrix Resistive) 。
電阻式觸控技術,主要是利用「橫向」與「直向」的兩片ITO layer導電薄膜,推疊成一塊可以全方位測量電壓的電極區,並透過使用者「按壓」的動作,計算出觸控點的位置。
由於AMR僅提供偵測「單點」的觸控功用,因此若想要跨入到全螢幕且「多點」化的中大尺寸市場,就必需透過縮小單位面積,來增加電極的數目,就技術層面來講,對IC設計業者會是一大挑戰。
(二)電容式:又稱投射式電容觸控(PCT ; 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
投射式電容技術,主要是將「橫向」跟「直向」的電流,建構(蝕刻)在同一個ITO layer導電薄膜上,而當帶電物體(如手指)「靠近」或「觸碰」螢幕時,ITO Pattern及控制IC便會立即感測到電容的變化,並且藉由感測點的電容強弱,計算出觸控點的位置,達到「多點」觸控的效果。
電容式觸控技術是目前IC設計業者較為積極切入的領域,雖然目前在技術的成熟度上,還不如「電阻式」及「光學式」觸控,但由於在「多點式觸控」的可行性較高,因此被不少IC設計業者,視為未來觸控面板的主流技術,而蘋果所推出的iPhone、iPad等消費性電子產品,也是使用電容式的觸控技術。
(三)光學式:又稱光學成像觸控(OIT ; Optical lm aging Touch)
光學式觸控技術,主要是利用在螢幕周圍設置紅外線光源,當物體接近或觸碰螢幕時,會產生阻斷紅外線的陰影,再透過紅外線攝影機(IR Camera)以及感測器(COMS Sensor)擷取「陰影」內的方位、寬度、高度與尖點等資訊,達到觸控的功用。
「光學式」觸控技術最大的優點,就是在15寸以上的面板,具有成本優勢,但最大缺點,就是當使用者同時進行2點以上的觸控時,「敏感度」便會大幅降低,換句話說,主機會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反應使用者的指示。
【延伸閱讀】
2009-12-19 |
節目主題:七分鐘聽懂台股生技股的投資價值 |
2009-12-25 |
節目主題:七分鐘帶你飛上「雲端」搭「電網」 |
2010-01-23 |
節目主題: 七分鐘聽懂半導體產業的投資價值 |
2010-04-27 |
|
2010-07-07 |
|
2010-07-23 |
|
2010-09-03 |
|
2010-0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