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立共同貨幣,最好區域內的每一個國家經濟體質都差不多,但歐元區內的各個國家經濟狀況明顯有所不同,」許嘉棟強調,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維持歐元區的整體性,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以德國和義大利為例,當德國景氣過熱,義大利卻處於經濟不景氣時,過去在貨幣政策各自獨立的情況下,德國會採取調高利率的緊縮政策,而義大利則會降低利率,透過寬鬆貨幣政策來刺激國內經濟。
而在加入歐元區後,德國與義大利都必須遵守歐洲央行制定的利率水準,一旦歐洲央行把利率定在比較高的水準,雖有助德國過熱的景氣降溫,卻會讓義大利疲弱的經濟雪上加霜,此時,義大利政府在無法採取寬鬆貨幣政策,也不能印鈔票,更不能透過匯率升貶值改善國家競爭力的情況下,只好選擇透過舉債來提高政府支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來刺激國內經濟成長,不斷舉債的結果,就是讓義大利債台高築。
「歐元區每天、每周都身處在危機之中,」《經濟學人》雜誌這麼形容這場歐債問題引發的歐元危機。
「債務這個根本的問題不解決,歐洲領袖任何砸錢救市的舉動,都只是把錢丟到一個無底洞,結果都將徒勞無功,」陶冬強調,目前歐洲各國以債養債的舉動,只是以拖待變的方法,無法真正解決歐洲的債務問題。「歐洲領袖提供紓困和擴大金融穩定基金(EFSF)做法都是在賭,賭歐洲經濟能夠快一點復甦,」陶冬說。
歐盟區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並不是哪一個國家宣佈退出,或是要求哪一個國家加入就可以真正的去解決問題,不論是退出或是加入,都一樣只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模式,這樣的做法都只是在拉長歐元的生命,然而不管拉的多長,這都會有走完的一天,歐元要瓦解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陶冬認為,歐盟各國的關係就像鄰居一樣,「平時借點柴米油鹽沒什麼問題,但火燒到自己家的時候,顧自己都來不及了,哪還有空去管鄰居。」
總結而論,歐盟區會引發這麼大的歐債問題,就是因為長期的去忽視歐盟最根本的問題經過長期的累積之後,在景氣轉為低迷之時問題就一一浮現。而歐盟是否能夠撐過去,歐元是否能長存於市場,要特別去關注二大事件。一是,歐盟區國家能否在財政政策的制定取得一定的共識,若可以穩定的持續有所進展,對歐元將會最大的支持。二是,這些風暴中的國家下一次要面對的「到期日」,若在到期日來臨之前,可以看到景氣明顯的復甦,則歐債風暴的殺傷力將會持續遞減。
【延伸閱讀】
2012-04-24 |
||
2012-04-18 |
||
2012-04-12 |
||
2012-04-05 |
||
2011-11-07 |
||
2011-10-25 |
||
2011-10-18 |
||
2011-10-13 |
||
2011-10-11 |
||
2011-08-05 |
||
2010-05-25 |
||
2010-05-11 |
||
2010-0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