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前一篇獨家專訪宜進(1457)董事長詹正田的內容。過去50年台灣紡織業已經發展出非常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在研發技術的提升,有工研院化工所、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持續投入,作為台商的後盾,而在外銷訂單的開拓上,又有紡拓會帶著台商到各地參展,將研發的成果秀給全世界客戶,因此在面對轉型的過程,雖然辛苦,但有信心可以走出一條跳脫殺價競爭的藍海之路。「像我們一些吸濕排汗的機能性服飾,就是由工研院所開發出來的,而綜合研究所關於設備製程的改進,也為廠商省下了很多成本,」他補充說,例如在染色的技術,已經可以做到從源頭原料就進行染色,不僅省工更可大幅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除了在研發技術的提升之後,宜進的轉型之路,還有三大主要脈絡,第一是進行上中下游的垂直整合,第二則是提高工業用紡織占營收的比重,第三則是積極進行資產活化。
關於上中下游的垂直整合,先是分別在2010及2011年投入8.5億及9億台幣,買下上游原料廠商東和紡織(1414),位在台南高達4萬4千坪土地的廠房與機器設備,2013年再集資以5.5億元的價格,收購全球最大新娘禮服製造商光明(4420)60%的股份,2015年則斥資6億元,籌資入股上游原料廠宏洲纖維(1413)55%的股份,而這三筆投資更是近幾年台灣紡織業少數的國內重大投資。
「老實講,當初都是他們來找我,而不是我去找他們,主要是因為大環境不佳,加上與宜進又有生意往來,覺得關掉可惜,便決定介入經營,」詹正田不諱言地表示,東和的投資不算成功,2016年6月之後會將部份不賺錢的生產線停產,而未來上游原料的供應,將集中在擁有較新穎機器設備的宏洲纖維。
至於光明絲織在已大幅度改善產品線之後,未來營運將會看到明顯成果,「在我的觀念裡,能賺錢的就做,不能做的就盡量少做,例如大陸有在做的婚紗款式,光明不僅不能做,還必須找到其他更高價值的轉型產品,」詹正田一語道出目前企業經營的最大原則。
2016年6/1宜進(1457)關閉東和紡織位在台南生產線的決策,從聚酯原絲的單月營收,從5月的1.46億元下降到6月的1.13億元來看,雖然約當減產22.6%,但由於此生產線每季虧損2,000萬元(每年約6000萬到8000萬),因此收掉賠錢的生產線,一方面對股本即將從33億瘦身到30億的宜進而言,每年約可提升0.19元到0.26元的EPS,另一方面由於2016年12月聚酯原絲報價回升到每公斤35元,因此不僅激勵單月營收來到1.81億元,完全填補減產20%的差距,更顯示本業已好轉的跡象。
【延伸閱讀】
2017-06-30 |
|
2017-06-29 |
|
2017-05-11 |
|
2017-05-09 |
|
2017-05-08 |
|
2016-11-25 |
|
2016-11-24 |
|
2016-07-21 |
|
2016-07-04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