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消費性電子產品,生技醫療產業由於牽涉到「生命安全」的議題,因此產品的認證,就比消費性電子產品嚴格許多,以製藥類為例,從新藥的開發到上市販售,少則都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進行反覆的安全認證,即使是醫療器材類,安全認證的時間,也大約需要費時2~3年,這種看似「曠日廢時」的認證期,的確與「時間賽跑」的電子產業,有非常大的差別,因為在電子產業中,新產品的推陳出新,即使只慢了一季,對於許多廠商來講,就已經必須得承受極大的產品「跌價」損失。
另外,先前在專訪國內醫療器材龍頭廠商太醫(4126)財務長李家茂的過程中,財務長也向慶龍透漏台灣醫療器材產業,在爭取國際大廠的訂單時,會面臨到的一個問題。
這幾年台灣的醫療器材產業成長速度雖然非常快,但對於許多國際大廠而言,台灣廠商的營運規模仍然只不過像隻「小蝦米」一樣,因此在爭取國際客戶的訂單時,這些國際大客戶都會提出「等廠建好,機器設備都就位完畢後,再來跟我談產品認證」的要求。
換句話說,台灣的醫療器材廠商想要爭取國際客戶的訂單,不但得先做好「擴產」的一切準備,才能換得進行產品認證的機會,即使進入產品的認證階段,少說還要再花上2年的時間通過認證標準,至此之後,才會有真正的訂單挹注。
而根據上述這樣的產業特性,回頭再來看邦特(4107)過去這兩年營收遲遲無法出現「大成長」,就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因為從2009年年底邦特(4107)完成擴充產能的準備之後,2010年到2011年由於需要進行產品的認證,因此對營收獲利的貢獻自然有限,然而,如果產品的認證一切順利,2012年開始,才會有逐漸開花結果的機會。
【延伸閱讀】
2012-10-27 |
|
2012-09-10 |
|
2012-09-04 |
|
2012-08-31 |
|
2012-08-20 |
|
2012-04-10 |
|
2011-11-01 |
|
2011-06-27 |
|
2011-06-08 |
|
2011-06-07 |
|
2011-05-19 |
|
2010-09-30 |
|
2010-09-29 |
|
2010-09-06 |
|
2010-08-06 |
|
2010-01-21 |
|
2010-01-20 |
|
2009-12-30 |
|
2009-12-30 |
|
2009-0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