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益比」最大的缺點,就是本身並不會透露出太多關於股票的評價,然而「股價盈餘成長率」卻提供了一個解決的方案。
股價盈餘成長率是從本益比延伸出來的一種評價方法,計算的方式就是以本益比除以未來五年的預估成長率,由於同時考量到「本益比」與「未來成長性」,因此是許多專業投資人喜好的一種評價方式,美國投資大師彼得林區(Peter Lynch)在其著作《選股戰略》即觀察表示,如果一家公司的股價盈餘成長比僅有0.5(成長率是本益比的兩倍),他會毫不考慮地進場逢低買股票,反之如果一家公司的本益比是成長率的兩倍,那麼他情願帶著家人去阿拉斯加度假,開心地花掉這筆錢,也不會傻到買進這家公司的股票。
「股價淨值比」是許多保守型的投資人相當偏好的一種評價方式,最著名的愛用者就是美國股神巴菲特的老師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葛拉翰認為股價淨值比提供了一個比盈餘更具體來衡量公司價值的方法。
然而,就像其他財務比率法一樣,股價淨值比在使用上仍有一些必須考慮的因素,例如對於一些擁有許多土地資產、品牌資產、或專利權資產的公司而言,資產負債表上的帳面價值,將無法完全反應出真實價值。
近幾年台灣積極推動與國際接軌的會計制度準則(IFRS),在某一層面來說,就是為了要大幅縮少「帳面價值」與「市價」的落差,讓財務報表的閱讀者更能準確掌握到一家公司的真實價值。
對於一些每年盈餘變化很大的公司,「股價營收比」則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評價基礎。
相較於盈餘容易被公司經理人所操弄,營收則是相對穩定的財務數字,因此股價營收比的好處除了適用景氣循環股之外,虧損的公司也同樣適用。
總結而論,不同的財務比率法優缺點各有不同,因此股票價格的計算過程中,還必須考量到個別公司的屬性,才能在合理的基礎上評估出一家公司的真實價值。
【延伸閱讀】
2011-03-04 |
|
2011-03-01 |
|
2011-02-16 |
|
2011-02-14 |
|
2010-05-24 |
|
2010-03-25 |
|
2009-11-24 |
|
2009-10-22 |
|
2009-10-14 |
|
2009-0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