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全球最大太陽能電池製造商的茂迪(6244),為了度過2014年到2019年那一段產業景氣的超級谷底(編按:分別虧損2.41元、1.37元、1.86元、5.92元、12.61元與2.44元,合計虧損達26.61元),公司進行了三方面「想要活下來」的營運調整計畫。
(一)產能大瘦身:
在只保留台南與中國馬鞍山各一座廠的原則下,開始處分其他各地的廠房,總產能也從一年可達400萬瓩,降到只剩下60萬瓩,不到全盛時期的1/6。
(二)持續深耕電池技術:
即使面對營運不斷虧損的窘境,茂迪依然不放棄投入資源在研發上,並透過與工研院的合計,期望能生產出「轉換效率」更好的發電模組,來強化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經過多年的努力,2020年10月茂迪推出的新世代太陽能模組TopCon,轉換效率不僅可達21.11%,較傳統多晶模組的轉換效率16.9%大幅提升,並以2030年達到30%轉換效率作為長遠的目標。
而這一款轉換效率不斷提升的新世代太陽能電池,2020年下半年,也開始進入到量產階段,並具體貢獻營收。
(三)改聚焦台灣內需市場:
相較於過去茂迪的產品多以國際市場為主,近幾年行銷策略已經改聚焦在台灣的內需市場,先求可以站穩台灣,再求進一步放眼世界,而目前來自台灣內需市場的營運貢獻,已經超過營收的6成以上。
總結而論,茂迪的營運策略,已經從過去追求「大」轉向目前的「小而美」,雖然有可能喪失「營運大起」的機會,但卻可以創造「穩中求勝」的條件。
本文From《投資家日報》2021年3/9
日報從茂迪(6244)股價在30.85元開始追蹤,至今最高漲至42.8元,
漲幅已達38%
【日報預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