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進(1457)的轉型之路,主要有三大脈絡,第一是進行上中下游的垂直整合,第二則是提高工業用紡織占營收的比重,第三則是積極進行資產活化。
(一)進行上中下游的垂直整合。
(二)提高工業用紡織占營收的比重
在歷經多年上中下游的垂直整合之後,讓原本單一產品加工絲便佔60%以上的產品結構,出現了更加多元與豐富的發展,如今的宜進(1457),除了原有的加工絲之外,聚酯原絲與車用紡織等兩項產品,也成為現階段奠定公司營運基礎的重要產品,佔2016年營收比重,分別為加工絲的39.93%、聚酯原絲的35%,車用紡織的12.16%。
(三)積極進行資產活化。
宜進在36年的發展過程中,不僅生產基地已遍布新竹、台南、彰化、桃園與杭州等地,廠區面積更高達15萬坪以上,而董事長詹正田為了有效提升「閒置廠區」的效應,因此近幾年積極進行資產活化的計畫,並以「出租」作為營業項目,而每年的租金收入也從2014年時的5,091萬元,提升到2015年的1.84億元,2016年來到1.92億元,2017年在不考慮出售土地資產的前提下,預估將可攀升到2億元的水準,不僅較3年前大增4倍,更成為得以源源不絕挹注集團營運的資金活水。
此外,在考慮股本規模之後,每年租金收入對宜進的EPS貢獻,也從2014年的0.15元,上升到2015年的0.55元,以及2016年的0.57元,2017年在股本從33.51億瘦身到30.16億元之後,租金收入貢獻EPS則可再提升到0.66元。
展望未來,宜進(1457)董事長詹正田表示,積極開發更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才是目前台灣紡織業的根本解決之道,而他相當看好導電紗未來的發展前景,除了可以結合智慧衣之外,還可運用在電動車領域上,「只有靠不斷研發,將產品的技術走到領先地位,才能創造企業永續經營的價值,」他做了最後的結論。
詹正田對宜進未來營運方向的看法,近期也反應在媒體的報導上,根據《工商時報》2/6的內容指出:宜進目前也規劃開發抗電磁波紗及環保紗。抗電磁波紗用於遮蔽發射電磁波物體;環保紗回收自聚酯類化纖產品,再次循環利用……2011年開始出貨工業用織帶,此部分的毛利率達25%以上,產能逐年增加,今年的營收占比有機會達3成……而在工業用織帶方面,宜進獲美國全球跨國車用航太大貿易商的訂單,建立高毛利產品組合。
總結而論,宜進除了在本業上,看到轉型到更高價值產品的成果之外,業外又擁有15萬坪的土地資產,若以每坪土地價值7萬元計算,土地資產便高達105億,約當每股31.3元,遠大於目前公司36億的股票市值,以及10.8元的市價,加上目前公司派又有處分閒置資產的計畫,因此在本業與業外展望皆佳的條件下,宜進(1457)長線價值確實不容忽視。
【延伸閱讀】
2017-07-04 |
|
2017-07-03 |
|
2017-06-30 |
|
2017-06-29 |
|
2017-05-11 |
|
2017-05-09 |
|
2017-05-08 |
|
2016-11-25 |
|
2016-11-24 |
|
2016-07-21 |
|
2016-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