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由於中國大陸工資成本較低廉,因此台灣面板廠商便以「台灣製造TFT前段,大陸製造後段模組」的營運模式,同時在兩岸分工運作,然而,近幾年受到中國工資成本急速上升,以及中國政府特意扶植本土面板廠等影響,台灣廠商的競爭優勢正受到挑戰,在此一逆境中,段行建接受慶龍專訪時表示「自動化將是企業競爭力的基石」,不僅將開啟群創(3481)未來獲利之鑰,更是建立起與中、日、韓面板廠商差異化的關鍵。
中國大陸自1980年實施一胎化政策,迄今已經邁向第33個年頭,雖然人口成長獲得控制,但伴隨而來的卻是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一方面反應在水漲船高的工資成本,另一方面廠商缺工的問題也時有所聞,而當中國製造的生產優勢不再時,對於需要大量勞工的光電面板後段模組廠商而言,確實已經造成營運上的壓力。
再者,由於中國政府為了執行光電面板進口替代的政策,實現1.8寸到55寸面板國產化的終極目標,因此除了透過租稅優惠扶植本土的面板廠商之外,另一方面則藉由不斷提高關稅的手段,來削減國外面板廠商的競爭優勢,而台廠就在此一不平等的競爭下,面臨到前所未見的挑戰。
為了因應市場的丕變,以及未來中國本土廠商崛起的競爭壓力,群創(3481)自2007年開始,便在公司內部著手推動「大陸產業升級,台灣重新出發」的計畫,而群創智働化技術團便在此一計畫下於同年7月成立,而成立的宗旨有二,一是加速中國既有產線的自動化推動,二是促成面板產業得以鮭魚返鄉,推動台灣產業向上的力量。
群創(3481)是在2003年到2004年之間到中國大陸設廠,直到2007年開始感受到中國製造的條件出現變化時,便開始決定要推動自動化,董事長段行建進一步解釋,當初考量的因素有三,一是解決中國招工困難的管理問題,二是藉由自動化改善組裝品質的良率,最後才是為了降低成本,「2007年時由於中國的工資成本還是很低,因此自動化降低成本的效果有限,不過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將人力製造的成本凍結,將來工資調漲時,我們的成本已經被設備取代,因此就不會漲了」段行建點出當初群創之所以大力推動自動化背後的營運思維。
此外,為了建立長期核心的競爭力,群創智働化團隊的成員皆是來自於集團內部單位的支援,而團隊的負責人更是由擁有豐沛廠務經驗的王敏政總處長擔任,「王廠長調去做自動化是最好的職務安排,由於管過工廠的經驗,非常清楚工廠每一段的生產流程,因此才能設計出最符合實際需求的自動化設備」段行建表示。
【延伸閱讀】
2015-02-11 |
|
2014-09-05 |
|
2011-04-13 |
|
2010-08-19 |
|
2010-07-27 |
|
2010-07-13 |
|
2010-07-06 |
|
2010-06-29 |
|
2010-06-28 |
|
2010-03-05 |
|
2010-0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