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運算的概念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將:複雜的電腦“運算”功能與“儲存”功能,全都搬到雲端上,白話一點的解釋,就是:不需要為了喝一杯牛奶,而在家裡養一頭乳牛。
近幾年隨著無線網路環境的發展越趨成熟,許多電腦運算的功能,或者是儲存的功能,其實都可以透過網路雲端連線的方式取得;對於使用者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需要花錢安裝額外的軟體或硬碟,就可以達到超高運算與超高容量儲存的功效。
然而要將「運算」與「儲存」的功能全部搬到雲端上,還必要有相關的產業供應鏈配合才能成行,因此便衍生出雲端硬體(例如伺服器)、雲端軟體(例如防毒軟體)、消費端硬體(例如iPad)等商機的浮現,除此之外,整個產業的趨勢也將朝向「虛擬化」的發展,因為不管是主機虛擬化、或者是儲存虛擬化,最後的結果都會造就所謂的「Fat Server (大系統服務商)」與「Thin client(小客戶,意指消費者只需要功能陽春的上網裝置即可。)」。
面對「Fat Server」與「Thin Client」的產業趨勢,台灣的相關業者可以說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當全球的科技產品逐漸從PC發展到手持裝置時,換機潮將可以從過去的5年縮短到2年,激勵3C市場大餅的擴大,但另一個隱憂卻是,原來的消費者需求將會消失。
舉例來說,一般大學為了滿足學生每學期上網選課的需求,會添購數十台的伺服器因應,但「主機虛擬化」的趨勢,未來學校只要買一台伺服器就可以了,因此終端消費需求的大減,勢必會衝擊原本伺服器硬體廠商的業績。
上述伺服器市場的狀況,同樣也發生在NB的市場中,全球前兩大的品牌廠惠普HP與宏基(2353)Acer,2011年第一季的NB銷售量就驟減了330萬台,衰退幅度之大,也逼得這兩家公司不得不在近期宣布一連串的企業改造工作。
換句話說,雲端運算的概念的崛起,對於過去以來台灣電子業透過硬體製造與代工的經營模式,也將會產生類似武俠小說中「七傷拳」的結果:傷人七分,卻傷已三分。
因此從產業的投資趨勢,並搭配台灣本身的競爭優勢來看,將會出現一個結論,就是:硬體製造不如軟體服務,而軟體服務將不如網路相關。
尋找利基型的雲端市場,是國內的軟體服務廠商不得不思考的營運方向。以國內資訊服務領導廠商精誠資訊(6214)為例,近幾年便成功地跨入到中國大陸銀行自動櫃員機(ATM)的市場,透過MOU與ECFA的經貿架構,精誠資訊與中國大陸最大的ATM製造商廣電運通(GRGBanking)進行策略結盟,結合兩岸互補的產業優勢,不僅將產品成功並廣泛地打入到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郵政等各大銀行的體系,更外銷到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延伸閱讀】
2011-09-14 |
|
2011-08-04 |
|
2010-01-05 |
|
2009-12-24 |
|
2010-01-04 |
|
2010-01-11 |
|
2009-12-23 |
|
2011-05-17 |
|
2010-01-25 |
|
2010-01-19 |
|
2009-12-28 |
|
2010-01-14 |
|
2010-03-29 |
|
2010-09-07 |
|
2010-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