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融股大漲一倍的黃金歲月,在ECFA將金融服務業列入早收清單之後,已經不再是空中樓閣的癡想,而是一個利多實現的過程,大體來講,金融股股價的長期走揚,會經歷兩個階段:(1)股價淨值比的回升,與(2)營收獲利的拉高,而規模不一的金融股,會經歷的階段也不盡相同。
股價淨值比的回升,是ECFA簽署之後,國內金融股的第一個反應,雖然想像的題材會大於實質的貢獻,但由於過去台灣金融股的價值被長期低估,因此股價淨值比的回升,仍足以激勵個股的表現。
以最近漲勢凌厲的中小型銀行股為例,雖然許多個股的漲幅都超過30%以上,但股價淨值比也僅回復到1,以國內銀行普遍建全的資產體質(低逾放比與高呆債覆蓋率)分析,確實仍處於被低估的狀況,這也解釋香港投資教父宋學仁入股京城銀行(2809)5億元的原因,“物美價廉”的確是台灣金融股的優勢之一。
當股價淨值比拉升的行情結束之後,接下來就會進入到實際營收獲利的貢獻題材,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市場商機,以香港2003年簽署CEPA為例,當時對許多港資銀行而言,中國大陸是一個全新的市場,提供所謂「從無到有」的實際獲利,以香港恆生銀行為例,2004年到2007年期間,中國大陸地區的獲利貢獻就從原先的1%大幅提高到12%。
總結而論,金融股股價的長期走揚,會經歷兩個階段:(1)股價淨值比的回升,與(2)營收獲利的拉高,而規模不一的金融股,會經歷的階段也不盡相同。
【延伸閱讀】
2010-06-18 |
|
2010-06-22 |
|
2010-07-17 |
(主題:金融股大漲一倍的黃金歲月!) |
2010-07-26 |
|
2010-07-29 |
|
2010-08-02 |
|
2010-08-17 |
|
2010-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