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計科目裡,營業外收入是指與公司主要營運活動無相關的項目,在傳統的觀念裡,如果一家公司的營業外收入比重太高,會給人「不務正業」的不良觀感。
然而,隨著台灣企業國際化的腳步越趨擴大,生產基地的外移,讓海外轉投資公司收益的重要性,有逐漸凌駕本業的趨勢,以鴻海(2317)為例,海外事業的投資收益平均佔母公司收益8成以上。
一家企業在營業外的事業體,都會遵循著會計原則反應在長期投資的項目中,一般而言,上市櫃公司在進行轉投資,主要會有五種目的(如下表),因此投資人在評估公司的營運價值時,必須得先釐清這些轉投資公司設立的目的,是否符合公司經理人「務本業」的精神,以鴻海為例,轉投資公司的設立,主要是了集團「垂直整合」與「水平擴張」的目的,就符合上述的精神。
除此之外,營業外收入的另一個觀察指標,就是收益的來源,是否具有持續性?一般而言,經常性的收益,會比一次性的收益來得具有參考價值。
成立於民國65年的唐鋒(4609),為國內專業的小家電製造廠,董事長周武賢家族持股比率大約48.94%,民國87年為了降低成本,透過100%轉投資公司(銳暢有限公司),開始將生產線全數移轉至中國大陸,在兩岸專業分工的架構下,目前國內平均員工數僅19人,股本為4.79億元。
觀察唐鋒的獲利結構,最大的風險考量是來自於大陸子公司獲利貢獻,是一次性的認列,還是經常性的認列,依照過去六季的表現來看,我們可以大膽預估,當初這筆原始金額僅2.97億元投資金額,目前已經進入到「收割期」,每年可以提供1.5億元以上的投資收益,EPS貢獻度約3元。
在大陸子公司銳暢的投資收益持續認列下,預估可以大幅改善公司的獲利,2008年EPS3.72元,今年仍有2.7元的水準。
【延伸閱讀】
2009-09-18 |
|
2009-09-28 |
|
2009-11-09 |
|
2010-01-18 |
|
2010-05-06 |
|
2010-07-05 |
|
2010-07-19 |
2010-0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