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鴻海(2317)在創辦人郭台銘的親自領軍下,展示了三款電動車,Model C(編按:平價休旅車、預計售價新台幣百萬元內)、Model E(編按:旗艦轎車、最高可達750匹馬力、0-100秒加速只要2.8秒,電池續航力達750公里),以及Model T(編按:電動巴士、電池續航里程超過400公里,最高車速可達每小時120公里)。
三款電動車的成功發表,除了反應過去這段期間集團在電動車領域的布局成果,尤其今年5月以來,鴻海幾乎是馬不停蹄的動作,先是在5月份攜手Stellantis、泰國國家石油,打造智能座艙解決方案與EV開放平台,6月份入股碩禾(3691)切入電池材料的開發,策略聯盟Gogoro擴展電池交換系統,7月份攜手中信金成立目標100億台幣的新能源車產業基金、與日本電產合資成立核心技術在電動車電機的新公司,8月份更直接取得旺宏(2337)的六吋廠,正式進軍第三代半導體的製造領域。
其中,買下旺宏現成的6吋晶圓廠,不僅可以加快鴻海3~5年的時間,跨入第三代半導體,「對鴻海未來發展電動車非常重要」,劉揚偉先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相較於第一代半導體採用的材料為矽、第二代半導體採用的材料為砷化鎵、第三代半導體採用的材料為碳化矽與氮化鎵,其最大的優點就是改善了第一代與第二代在溫度超過100度時,容易故障的先天限制,第三代半導體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中,依然仍夠低能耗的穩定運作,也讓市場看到了未來可以大量運用在電動車、新能源的商機,不過目前的最大缺點就是成本太高,大約是第一代半導體的100倍。
換言之,鴻海決定跨入第三代半導體的製造領域,目的就是為了掌握電動車的關鍵材料,雖然看似「為了要喝牛奶,養了一頭牛,」但由於這頭牛未來恐將成為競爭的戰略物資,因此鴻海決定自己跨入過去從未涉略的半導體領域,基本上還是有脈絡可循的。
本文From《投資家日報》2021年10/19
當時鴻海(2317)股價在107元
至今最高漲至116元,波段最高漲幅已達8.4%
【日報預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