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7/15召開法說會,由於財報的表現不如市場預期,不僅拖累今天7/16的股價,出現3%以上的跌幅,更讓台股再度失守萬八。
台積電的財報不如市場預期,主要的原因在:營收成長,但毛利率卻下降。
今年第2季台積電的營收來到130.29億美金,若以28.01的平均匯率計算,約當3,723億台幣,雖然較去年同期成長28%,但毛利率卻從去年第2季的53%,下降3%到50%。
營收成長但毛利率卻下滑,從財報分析的角度來看,是一個比較不正常的情況,通常會導致這類的結果,主要原因有四:
(一)低毛利率的產品拉高佔營收的比重
(二)產品良率下跌:
每100片產品中有1片為不良品,產品良率為99%,不良品若上升到2片,產品良率就會下跌到98%,由於不良品通常都得報廢,因此不良品越多,就會越墊高生產的成本,壓低毛利率。
(三)每單位固定成本上升
(四)每單位變動成本上升
比較2021年Q2與2020年Q2各製成佔營收的比重,5奈米從0%上升到18%、7奈米從36%下降至31%、16奈米從18%下降至14%、28奈米從14%下降至11%,不難發現過去一年,台積電最先進製程的比重是出現大幅上升,其他較落後製程的比重是呈現下降的趨勢。
一般而言,由於越先進的製程,通常代表可以享有越高的毛利率,因此合理推估,今年Q2台積電毛利率的下滑,原因不是來自於:低毛利率的產品拉高佔營收的比重。
如果不是低毛利產品拉高佔營收的比重,那最有可能的原因就只剩下:
1、產品良率下跌
這是有可能發生在台積電身上,畢竟台積電現在的製程已經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因此在沒有經驗可以參考的情況下,產品良率下跌也是蠻合理的,但慶龍相信這都只是「短暫」的現象,以台積電的能力,應該很快就能找到最佳的生產方式。
2、成本上升。
一般而言,財務報表中的成本,可區分「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兩大類,前者是會因為營收高低而有變化的成本,通常指得是原物料、零組件等採購成本,當一家公司產品的產量越多,變動成本也會越高,然而,假設公司完全停產,雖不會產生變動成本,但仍需認列固定成本。
所謂「固定成本」指得是購買機器設備與建置廠房的成本,雖然在實際上,這類成本從公司購買機器設備的那一天開始,就已經一次性地支付完費用,但在傳統的會計處理上,卻還是要將這一次性的支出與費用,平均分攤到往後每一年度的財報中,並且透過折舊的方式來認列成本,而折舊年限雖因產業不同而有差異,但大約都落在5~10年之間。
此外,由於這類成本支出,並不會因為每年營收高低而有所變化,因此也稱之為「固定成本」,而一家企業想要降低固定成本,只能從拉高產能利用率下手,透過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才能發揮規模經濟,達到降低每單位固定成本的目標。
舉例來說,台積電(2330)2020年合計投入5066億台幣,購置固定資產的設備,假設這些設備的折舊時間為6年,換算成每年需要折舊這一筆資本支出的費用便為844億元(5066億/6年=844.33),每季需要折舊費用211億元(844.33/4=211.08)
有了折舊費用的數字之後,就可以推算每單位認列2020年資本支出的固定成本,以今年Q2台積電的晶圓出貨量為335.9萬片為例,每單位的固定成本便為6284元=211億元/335.9萬片,倘若晶圓的出貨量可以上升到350萬片,每單位的固定成本便為6028元=211億元/350萬片,倘若晶圓的出貨量下降到300萬片,每單位的固定成本便為7033元=211億元/300萬片。
換言之,購置固定成本的多寡、產量的多少,產能利用率的高低,將會攸關每單位固定成本的增減變化。
了解了上述財報分析的邏輯之後,接下來就可以用來檢視台積電(2330)本季毛利率下滑的可能原因,就是:產能利用率下降,而產能利用率為何會下降?或許與新增的先進製程產能,目前還未找到足夠的客戶完全100%填補上。
不過慶龍相信這也只是「短暫」的現象,畢竟未來半導體產業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編按:WSTS預估2030年全球半導體產值將從2021年的4694億美金,成長到1兆美金),是市場需求暢旺下,台積電產能利用率的提升,相信也只是水到渠成。
本文From《投資家日報》2021年7/16
【日報預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