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當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對外宣布最新一款的電動車Model 3售價僅為3.5萬美元時,不僅立刻引起市場騷動,更在短短一周之內,全球預購33.5萬台,其高達113億美金(約3,600億新台幣)的總銷售金額,更創下人類有史以來單一產品單周銷售的最高紀錄,而這款人類史上最暢銷的產品,其內部掌控電動車神經系統的電池管理系統模組,正是由貿聯-KY(3665)所獨家供應。
「貿聯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將總部設在美國的矽谷,這裡有全球最多,且最頂尖的創新企業,讓我們可以一直走在產業趨勢的最前線,」貿聯(3665)董事長梁華哲一語道出能夠獨家取得Tesla電池管理系統模組的原因。
談起貿聯(3665)1996年公司成立的動機,梁華哲謙虛地表示,這只不過是一個誤打誤撞的故事,「當時太太在一家連接線材的公司上班,因為有美國業務的需求,因此就成立了公司,」他進一步補充,當時還有做了一些研究,發現看似不起眼的連接器以及連接線產業,不僅在歐洲與美國都有規模非常大的企業,整個市場的產值規模甚至還超過半導體產業,「加上產品的利潤不錯,以及在美國看到了滿多機會,因此就下來投資了,」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曾經在聯電任職,並經歷過台灣半導體產業起飛的梁華哲,點出當初會一股腦跨入到外界眼中,技術門檻較低的連接器產始末。
「早期公司的技術門檻不高,就只是單純買連接器、買線材回來之後焊接組裝,與台灣同業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靠近美國市場,因此客服做得還不錯,」梁華哲接著說,後來才慢慢做到垂直整合,連接器自己做,抽線自己做,並且能夠在產品的設計上,給客戶一些意見,加上近幾年3C產業走向輕薄的趨勢,一方面要強調機構件的可靠度,另一方面又要兼顧不受DMI電池波的干擾,可以在對短的時間內,傳輸包括文字、聲音、影像等資訊,「現在的技術門檻越來越高,不像以前大家隨便設計,找個模具沖壓出來就好,裡面已經有很多的專利技術,」他說。
歷經長達20年的努力,如今的貿聯不僅已經發展成為生產基地遍及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墨西哥、美國與北非等地的跨國集團,下游終端產品應用,以2016年第3季的財報顯示,更橫跨電腦資訊設備(佔營收47%)、汽車(31%)、醫療(9%)、工業用(5%)、光通訊(4%)、太陽能(1%)等領域,必且成為擁有從抽線、模具設計、機構設計、到組裝等完整垂直整合能力的廠商。(未完、待續)
本文From《投資家日報》2017年2/14
當時貿聯股價為185元,至今最高漲至222元
【日報預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