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離率(BIAS),是技術分析中用來衡量目前股價偏離移動平均線百分比的一種指標,股價在移動平均線上方時的乖離率,稱為正乖離率;股價在移動平均線下方時,則稱之為負乖離率。
而乖離率的應用方式為:當正乖離率增加至某一個比率時,就是賣出股票的時機;而當負乖離降至某一比率時,則是買進股票的時機。
一般來說,理論上常見的幾種乖離率應用原則,包括:
(一) 6日乖離率負3%以下是賣超;正3.5%以上是買超。
(二) 12日乖離率負4.5%以下是賣超;正5%以上是買超。
(三) 24日乖離率負7%以下是賣超;正8%以上是買超。
(四) 72日乖離率負11%以下是賣超;正11%以上是買超。
然而,如果把上述乖離率的應用原則,拿來與股市實務相連結,卻不難發現這套指標實在無法單獨使用,以2008年以來台股日K線走勢以及72日乖離率的變化為例,最近兩年就只有歐債風暴的急跌與今年農曆年後的大漲,讓72日乖離率來到正負11%以上。
再往前看,上一次台股出現72日乖離率符合負11%以上的條件,是2008年底的金融海嘯時,但這時候如果真的在7,500點附近,負乖離首次達11%以上的賣超時進場買進股票,卻又沒有執行停損動作的話,那麼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台股一路跌到最低3,955點,並且負乖離擴大至30%以上。
乖離率之所以難以與實務結合應用,主要來自於2個盲點:
1.乖離率的買賣超訊息,只能解讀為發生反轉的可能性增高,卻並不足以代表買進與賣出的訊號,因此在應用上會有買賣點不明確的缺點,2008年金融海嘯就是最好的例子。
2.除非短時間內出現快速的上漲或下跌,否則乖離率變動不會太明顯,因此對於較長處在緩漲、緩跌、整理的股市來說,多數的時間乖離率並無法發揮作用。
【延伸閱讀】
2017-11-03 |
|
2017-10-31 |
|
2017-10-12 |
|
2017-10-03 |
|
2017-02-03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