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對於台商想搶占中國內需起飛所帶動的龐大消費商機,無疑是一項重要的利多,在同文同種的優勢下,外商企業更可將台灣視為其進軍中國大陸最好的跳板,因此也有助於提高國際資金來台投資的意願。然而這看似一帆風順的背後,我們卻也不得不注意,在中國近年來快速轉型為世界市場的過程中,擁有「主場優勢」的中國本土企業,也正一步步的進逼台商而來。
中國企業的崛起的關鍵有以下二點:
(一)中國企業在過去三十逾年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時,透過製造經驗所累積出來的「技術能力」,在部份產業已經出現迎頭趕上、甚至超前台灣廠商的情況。
以過去日報曾提及的台灣高科技產業裡和中國企業已經進入肉搏戰的手機代工為例,目前中國已建立起完整的本土手機供應鏈,不論在機殼、揚聲器、手機鏡頭等,都有數十家,甚至上百家的本土廠商,這其中更是誔生了像華為、比亞迪,以及瑞聲聲學這些技術能力並不輸台商的世界級大廠。
尤其是瑞聲聲學,更已經成功的在手機聲學元件(揚聲器、接受器)領域中,做到了市占率全球第一的領導地位,而外資也給了瑞聲聲學「凌駕日、韓廠商,直追歐洲大廠NXP的技術水準,同時擁有極具競爭力的中國價格」的高度評價,瑞聲聲學的成長,證明中國企業要做到世界級的技術水準,並不只是空想而已。
(二)中國轉型為「世界市場」後的龐大內需消費優勢,讓中國企業得以藉由在地優勢,成長到足以和台商分庭抗禮的規模。除此之外,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也讓外商競相加碼投入,手機大廠摩托羅拉便在去年八月史無前例的提拔中國人擔任摩托羅拉全球副總裁暨ODM業務負責人,主導摩托羅拉的採購業務。
摩托羅拉這麼做的動機,自然是瞄準了中國的內需消費能力而來,希望透過「中國人最了解中國人」,設計出一系列符合中國口味的平價手機,加速搶下摩托羅拉手機在中國的市占率,然而如此一來,由於是中國人主導採購業務,因此摩托羅拉勢必更加向中國企業的供應鏈傾斜,對於台灣的手機代工業自然就不是什麼好消息。
中國企業的崛起,反應到股價表現上,也對台商形成一股莫大的壓力。以在香港掛牌的瑞聲聲學和台灣的競爭對手美律(2439)為例,在經歷了金融海嘯後,現在瑞聲聲學的股價已超過2007年11月時所創下的金融海嘯前的最高點;而從美律(2439)的月線圖來看,儘管今年在獲利表現上券商預估美律(2439)將繳出稅後EPS 5.03元這樣和2007年全年5.7元相差不到1元的好成績,但以9月29日收盤價55.1元計算,股價和2007年的高點144元相比,整整打了3.8折,顯示當台灣高科技產業一旦和中國企業進入短兵相接的肉搏戰時,本益比恐怕將面臨大幅下修的風險。
【延伸閱讀】
2009-09-30 |
|
2009-10-01 |
|
2009-11-24 |
|
2009-12-02 |
|
2010-03-24 |
|
2010-04-07 |
|
2010-07-30 |
|
2010-08-03 |
|
2010-09-21 |
|
2010-10-11 |
|
2010-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