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ECFA進入雙邊協商談判階段開始,市場上一直對金融業可望受惠程度有著高度期待。從香港CEPA經驗來看,金融股也確實出現一波上漲,然而回顧港股由簽定CEPA時的9657點一路上漲至31958點的過程可以發現,金融股並不是港股中漲幅最大的族群。
以匯豐控股及恆生銀行為例,2003至2007年最大漲幅分別為91.02%和103.59%;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恆生銀行在CEPA簽定走出一段上漲後,到2007年港股直通車前一直維持橫向整理的走勢,換句話說在2004年開始買進恆生銀行的投資人,一直抱到2007年才會賺錢。
相較之下,零售百貨等相關個股的表現,漲幅則遠勝過金融股,以旗下擁有OK便利商便的利豐為例,波段漲幅高達400%。
除此之外,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雖然為港股中的超大型成分股,但漲幅仍高達270%,另一家擁有屈臣氏百貨通路的和記黃埔,波段漲幅也有135%。
零售百貨業能夠大漲的原因,主要是受到2003年7月開放「陸客自由行」的激勵,同年陸客赴港人數由前一年的440萬人次,暴增至850萬人次,2005年再增加至1,200萬人次,而之後則維持在1,500萬以上的人次,中國觀光客的大量湧進,對刺激香港內需市場,確實產生一個很大的拉抬作用。
港股中零售百貨觀光股大漲的故事,有沒有機會在台股中複製?成了目前市場中許多投資人關心的焦點,然而慶龍則持保留的態度,主要的理由有二:
(一) 陸客來台觀光人次不足:
根據觀光局的統計資料顯示,雖然今年陸客來台的人數大幅成長,但全年預估也僅至150萬人,而若以執政黨目前規畫開放陸客的上限為365萬(每天1萬人次)計算,也僅只有每年陸客赴港人數的1/4。
(二) 台灣市場規模遠大於香港:
香港總人口數僅為700萬,不及台灣的1/3,因此將會稀釋陸客來台的經濟效應。
總結而論,一個族群或一檔股票要漲,確實需要一個「故事」去增添想像題材,但故事的背後是否具有實際的獲利基礎,才是理性投資人應該去思考的方向重點。
【延伸閱讀】
2009-12-25 |
|
2010-06-17 |
|
2010-07-29 |
|
2010-08-17 |
|
2010-09-02 |
|
2010-0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