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前一篇關於「實體黑K」的分析內容。以2013年台股漲幅最兇的DRAM股華亞科(3474)為例,3/5出現了一根幅度超過10%的實體黑K,若以當時股價已經從2.16元大漲到7.4元來看,這根實體黑K的出現,勢必會讓一般投資人以為「漲勢已結束」,然而殊不知,這根實體黑K,真正的角色是「黑色騙線」,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要隱藏多方,想要繼續上漲的企圖,因為10個月之後,華亞科的股價硬是大漲到27.4元的波段新高。
看到上述這樣的統計數據,相信會讓部分的讀者感到疑惑,難道教科書中所傳達的觀念是錯誤的嗎?
其實不然,因為如果把時間拉長到2010年到2013年期間,相同的買進條件(黑K幅度超過10%),在295次的總進場次數中,平均的勝率立刻從2013年期間的57.2%,下降到38.64%,換言之,每100次出手的過程,賠錢的機率超過61次。
其中,虧損超過70%以上者,合計有川飛(1516)、全達(8068)、陽光能(9157)、科風(3043)等19檔股票(詳見以下圖表),另外,虧損超過30%者,也高達99檔。
以威盛集團的子公司,並由王雪紅本人擔任董事長的全達(8068)為例,2010年12/29曾出現一根超過10%幅度的黑K實體,而這根黑K實體的出現,如果投資人輕忽“它”的意涵,在往後3年的持股過程中,將忍受市值蒸發超過90%以上的巨大虧損。
同樣的買進條件,在兩個不同的歷史回測期間,竟出現如此大的差別,關鍵就在於大盤的整體走勢,2010年台股自從9,220點開始反轉向下以來,大多數期間,指數都是在7,000點到8,500點之間盤整,直到2013年年底,不僅上市加權指數開始有向上突破8,500點的發展,櫃買市場當年度的漲幅更超過3成以上。
換言之,在大盤盤整的格局中,多方比較不容易利用「黑色騙線」來隱藏未來上漲的企圖,反而會回歸到原來實體黑K的本質:若出現在波勢漲勢中,則預告了未來漲勢即將結束,盤勢將反轉的意味。
另外,個股的成交量,則是另一個觀察的指標,全達在2010年12/9出現幅度超過10%的實體黑K,當天的成交量也暴增到近年的新高,反觀上述例子中的華亞科,雖然在上漲的過程中,出現了一根實體黑K,但由於成交量並未明顯放大,因此多方,想要營造的「黑色騙線」的機率,也就高出許多了。
【延伸閱讀】:
2014-04-03 |
|
2014-02-27 |
|
2014-02-24 |
|
2014-02-19 |
|
2013-11-01 |
|
2013-08-20 |
|
2013-08-02 |
|
2013-07-18 |
|
2013-06-28 |
|
2013-04-18 |
|
2013-0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