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年以來,鴻海(2317)股價的走勢確實很「特別」,不過也讓慶龍開始嗅到「投資賺錢」的契機,其支持的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周KD出現在20以下黃金交叉。
(二)鴻海股票被外資一路大賣的真正理由,呼之欲出。
除了iphoneX銷售不如預期之外,另一個關鍵的理由,慶龍認為與1/24《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的內容有關,其標題為「鴻海iphone代工業務子公司擬在上海上市」,其內容如下:
台灣鴻海精密工業已開始討論讓代工蘋果「iPhone」的製造部門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通過將手機製造部門轉移至主力子公司,企業價值有可能達到數萬億日元規模。鴻海在中美建設工廠導致投資膨脹,上市有助於獲得鉅額融資。
鴻海將於1月31日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與股東磋商將「物聯網(IoT)」相關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上市。多位相關人士表示,正在討論將總公司管轄的iPhone製造部門轉至富士康工業互聯網。鴻海2017財年(截至2017年12月)的合併銷售額達到4.7074萬億台幣。其中,5成以上來自蘋果相關業務,iPhone製造是集團的核心業務。有觀點認為,上市企業價值將達到數萬億日元規模。
通過上市,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將容易進行公募增發和公司債發行等自主融資。此外,母公司鴻海可以在市場上出售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票,以獲得現金。但鴻海將繼續持有85%股權,維持控制權。
鴻海在中國廣州投資了1萬億日元,正在建設世界最大規模的液晶面板工廠。2017年9月,鴻海與南京市政府簽署了總額375億元的投資協定。鴻海還將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面板工廠投資100億美元。雖然大多屬於討論階段的計劃,但如何確保資金已成為課題。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曾在2015年表明加快相關企業上市的想法。今後也有可能在其重要基地、融資環境良好的大陸地區不斷讓相關企業上市。在中國市場籌集的人民幣資金將用於在當地的投資,以讓集團留出對美國等投資的資金餘力。
鴻海是台灣股市的上市公司。也有很多聲音指出了母子公司上市的弊端,比如子公司上市可能導致母公司的部分利潤流出等。
整體而言,慶龍認為《日經》的報導絕對不是空穴來風,畢竟從CEO郭台銘的角度來看,富士康若能脫離母公司,單獨赴上海掛牌,在陸股本益比較高的優勢下,將可獲得最大的資本效益,有利未來集團在全球各地的投資計畫,此外,一但佔鴻海營收50%的Apple代工業務切割出去,留在台股的鴻海,將正式轉型為控股公司。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鴻海目前持有Foxconn的張數約786萬張,換言之,若以釋股15%的比例計算,大約落在118萬張,巧合的是,與過去半年外資賣超鴻海的股票總數115萬張,幾乎不謀而合,似乎暗示著外資心理真正的盤算,已經呼之欲出了。(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2019-04-08 |
|
2019-04-02 |
|
2019-04-01 |
|
2017-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