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金融局勢到股市的走勢發展,都讓慶龍看到2000年時美國網路泡沫的影子,而相似之處有以下三點:
(一)都有「政黨輪替」的不確定因素。
政黨即將輪替的不確定因素,最大的影響,就是讓台股中的大戶與中實戶等內資,出現濃厚「選後再看」的觀望氣氛,不僅影響市場的資金動能,更不利後續的上漲走勢,畢竟股市是需要「以量滾量」的方式,才能維繫多頭的力道,台股若缺少內資的買盤,只剩外資唱獨角戲,是無法支撐台股的上漲行情。
(二)都有主要貿易國,爆發股市泡沫危機的狀況。
回顧2000年,當時占台灣出口比重最高,約24%的美國,爆發了股市崩盤的泡沫危機,不僅牽動台股身陷在大空頭的格局中,也讓台灣的景氣對策信號連續15個月亮起代表百業蕭條的藍燈。
相較於2000年出口到中國的比重僅有2.5%,近幾年對中國出口的比重扶搖直上,2010年時達到最高峰的26%,此外,若進一步包含香港的部分,台灣對中國出口的依存度更高達40%的水準,而過度依賴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也讓中國政府開始啟動「進口替代」的政策之後,台灣廠商便受到「紅色供應鏈」極大的威脅。
(三)2000年美股崩盤與2015年~2016年陸股崩盤,都有本益比過高的問題。
前者科技股的平均本益比衝到156倍,後者科技股的平均本益比也逼近220倍,換言之,當市場瘋狂追逐股票,並推砌出不可思議的本益比之後,股市的崩盤都將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此外,進一步追蹤美股與陸股崩盤的過程,竟也觀察到一些巧合之處:
1、起漲點都在2000點以下:
那斯達克指數起漲前最低點為1998年10/8時的1,343,而上海綜合指數起漲前的最低點為2013年6/25時的1,851。
2、波段的最高點非常接近:
美國網路泡沫時的那斯達克指數最高點為5,132,而中國股市的最高點為5,178,兩者相差僅為46點。
3、股價泡沫後第一波的崩盤,最低點相當接近:
那斯達克指數自5,132開始崩盤以後,直到3,227才獲得第一次有效支撐,而中國股市自5,178高點快速下墜以來,直到3,374才獲得第一次有效的支撐
4、跌深反彈的過程,2次越過4,000點以上:
美股雖然沒有政府的暴力救市,但也兩度反彈到4,000點以上,而有政府暴力救市的陸股,則兩度彈回4,000點之上。
5、第2次越過4,000點之後,又再度出現破底走勢。
【延伸閱讀】
2016-01-06 |
|
2015-12-30 |
|
2015-12-23 |
|
2015-12-22 |
|
2015-12-10 |
|
2015-12-02 |
|
2015-11-30 |
|
2015-11-18 |
|
2015-11-12 |
|
2015-11-04 |
|
2015-10-28 |
|
2015-10-16 |
|
2015-10-14 |
|
2015-10-07 |
|
2015-10-02 |
|
2015-10-01 |
|
2015-09-30 |
|
2015-09-23 |
|
2015-09-22 |
|
2015-09-02 |
|
2015-08-26 |
|
2015-08-25 |
|
2015-08-24 |
|
2015-08-20 |
|
2015-08-12 |
|
2015-0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