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股投資術」要能夠成功,慶龍認為必須得同時符合財務健全、股價便宜與營運成長等三個條件。
先前的分析師文章中點出,以目前金洲(4417)零負債的狀況而言,確實通過了「財務健全」的第一個審視標準,至於第二個「股價便宜」的審視標準,可從股價淨值比的角度來衡量。當然,最後值不值得買進,還必須得通過第三個檢視標準:營運成長性。
延續獨家專訪金洲(4417)董事長陳加仁的內容。
由於一張大型圍網的平均售價至少在新台幣1700萬元以上,產品高單價的背後,代表需要更多的機械設備與生產過程,對於當時財務逐漸穩定的金洲海洋而言,不但勇於投資,大幅擴充生產機器從原先的個位數市佔率到現在是全球最大圍網供應製造商,更一舉拉開了與同業的競爭差距。
成功跨入大型圍網的生產製造,即使當時的全球漁業趨勢,不利原先主力產品是流刺網的金洲海洋,但產品的成功轉型,公司的年營收非但沒有下滑,反而還逆勢成長到6億元的規模。
度過了1988年國際開始禁用流刺網的產業危機之後,隨即而來的挑戰,就是1989年台灣股市、房市大漲下,找不到工人的困境,迫使金洲海洋在1992年做出赴中國大陸昆山投資設廠的決定,雖然這個決定讓生產重心移轉到中國,但也由於這個決定,讓金洲海洋在往後的幾年,晉升到員工人數超過1,000人,全球前三大的製網公司,年營收規模成長到10億元以上。
此外,當時因應設廠需求,買下1.6萬坪位在昆山的土地,20年後意外受惠於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後,土地大幅增值的效應,由於昆山市政府基於都市建設的規劃,徵收了金洲海洋原有的廠房與土地,但補償金額在扣除相關費用之後,一方面提供金洲海洋前往越南設廠,進軍東南亞市場的本錢,另一方面則貢獻公司獲利超過3億元,折合每股稅後淨利4元以上,2012年金洲海洋能夠創下歷史新高的獲利紀錄,1992年前往中國投資的決定,成了背後最大的推手。
「早期台灣的漁業發展,是跟著全球漁業需求一起成長起來的,光是在屏東地區的製網公司,大大少少就有20多家,但隨著工資不斷上漲,後來至少關閉了2/3。」陳加仁簡短且重點地提出台灣製網產業興盛與衰退的過程。
他進一步補充,目前全台灣國內跟漁網有關的人力,全部加起來不超過500人,其中金洲海洋一家就包括了1/3,由於大部份勞力密集的工作,都已經外移到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地區,因此還留在台灣的,都是屬於RD研發與貿易的人才,「雖然生產規模沒有海外這麼大,但都是高端的產品。」陳加仁說。
陳加仁口中的高端產品,指的就是用於養殖的箱網,這也是金洲海洋在2003年後,面對下一個產業危機下,思考再轉型的產品定位。
「雖然地球有70%的面積是海洋,但漁獲捕撈資源的減少卻是一大趨勢,全球85%的海域面積已經呈現過度捕撈的狀態,10%屬於適當捕撈,低度捕撈的面積僅剩下5%」陳加仁以數據點出他對產業未來發展的趨勢觀察;由於提早嗅到產業的變化,因此2003年陳加仁做出一個營運上的決定,就是與全球養殖漁業最發達的北歐,當時挪威第二大的廠商進行策略聯盟,一方面透過買下對方的生產設備,引進養殖漁網製作的技術,另一方面,也藉由雙方的合作,確立未來訂單來源的無慮。
【延伸閱讀】
2013-05-14 |
|
2012-06-21 |
|
2013-02-19 |
|
2012-03-07 |
|
2009-09-09 |
|
2012-05-08 |
|
2012-05-09 |
|
2009-12-15 |
|
2010-12-08 |
|
2010-12-06 |
|
2010-07-05 |
|
2010-06-01 |
|
2010-04-12 |
|
2009-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