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成(2474)還有一個在財務結構上令慶龍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公司幾乎沒有任何的長期負債(同非流動負債),截至今年Q2合計只有18.8億元,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遞延所得稅的17.13億元,至於一般公司會使用的長期負債,例如銀行借款、例如公司債,可成不僅完全不用,更展現「有幾分錢,做幾分事」的穩健經營風格。
所謂遞延所得稅,主要可分為「資產」與「負債」兩種不同形式,之所以產生的原因,關鍵就在公司改變了會計處理原則,讓當期盈餘出現增減的變化,進而影響到繳稅的金額。
實務上,常見的會計原則改變,很多是發生在「折舊」的轉變上,舉例來說,A企業有100萬的資產要分四期折舊,若以直線折舊法計算,每期折舊的費用便是25萬,不過若是採用加速折舊法,每期折舊費用,就會出現不一樣的變化(但總折舊費用都是100萬),而這改變不僅會影響當期盈餘,更會影響當期稅額,不過假設每期的盈餘都一樣,對於這家企業而言,最後所繳交的所得稅,也都將一樣,因此才會被冠上「遞延」所得稅的名稱,因為早繳、晚繳,最後的結果都是得繳。
以上表的例子做說明,第一期採用直線折舊法所計算的盈餘為100萬,但若採用加速折舊法所計算的新盈餘便降到85萬,而少這15萬的盈餘,對企業來說,當期便可少繳一點稅,此外,若以17%的企業所得稅計算,便可少繳2.55萬(15萬*0.17),而這少繳的2.55萬稅,若未來盈餘不變下,終究還是得繳,因此在會計處理上,就會認列在:遞延所得稅負債。
換言之,遞延所得稅負債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公司當期多認列了一些未來要付出去的費用,因此一方面降低了當期要繳交的稅金,另一方面也產生了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結果。
不過,話說回來,一家企業之所以想要在本期多認列一些未來才要支付的費用,其目的不外乎有二,一是考量公司目前獲利不錯,因此想多認列一些費用,來降低要繳交的稅金,二則是期望透過降低未來營運的成本,來提升未來獲利的表現。
本文From《投資家日報》2020年10/20
日報從可成(2474)股價在178元開始追蹤,至今最高漲至209.5元,
最高獲利已達17%
【日報預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