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與國際接軌,2012年台灣的上市櫃公司財報公布的原則,做了一些調整,整體而言,可從兩方面討論:
一、每月營收數字。
從2012年開始,每月10號上市櫃公司所公布的營收數字,將直接以「合併營收」呈現,表面上雖然可以更加完整呈現一家公司的營運全貌,但就外部投資者而言,卻喪失了一些投資分析的參考依據。
舉例來說,過去慶龍在追蹤大華金屬(9905)營運時,由於公司的習慣是每月10號公布台灣廠營收,每月20號公布合併營收,因此可透過這兩項數值的變化,推究台灣廠與大陸廠的營運面貌。
上表為慶龍每個月都會自行整理的營收數據,在分析過程中只要將「合併營收」減去「台灣廠營收」,便可得知「大陸廠營收」的數字,另外再與去年同期相比,有了YOY(年增率)就可進一步呈現出兩岸營運的概況,是逐漸轉好?還是有轉壞的趨勢?
然而,在新的財報公布原則下,外部的投資人就會比較難去推究一家公司在不同市場的營運現況,不過,上述的分析只針對那些過去每個月都會乖乖公布「合併營收」的公司而言,因為在過去,台股中就有非常多的企業,即使大陸廠的營收規模早已超越台灣廠,但公司每個月所公布的營收,還只是限於台灣廠,在不公布合併營收的情況下,外部投資人追蹤「每月營收」,都有點像是「瞎子摸象,永遠見不到全貌」。
舉例來說,《投資家日報》歷史績效中,幫訂戶會員創造超過100%獲利的羅昇(8374),就是上述典型的企業之一;羅昇大陸廠的營收規模早已是台灣廠的3倍之大,但在今年以前,羅昇每個月所公布的營收卻只限於台灣廠,外部投資人根本無法探究其在大陸的營運,而為了解決這個「瞎子摸象」的困境,筆者也只能從追蹤上游供應商的上銀(2049)下手,去間接得知羅昇在大陸市場的營運概況。
@可延伸閱讀:【精彩回顧:如何從上下游供應鏈關係,提早掌握羅昇(8474)營運的轉折點】
二、季報公布時間。
除此之外,每一季的財報公布時間,今年也做了調整,Q1財報公布時間從原先的4/30延後到5/15,Q2則從8/31提早到8/14,而Q3則從10/31調整到11/14,年報則維持3/31以前。季報公布時間的調整,對投資分析的影響並不大,充其量只是習慣的改變,把習慣調整成新制的時間點就好了。
【延伸閱讀】
2017-02-03 |
|
2017-01-11 |
|
2017-01-06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