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龍認為對於一個「理性」的投資人而言,在做任何投資決策時,一定要先規劃出四個重要的基準點與思維,分別為:
(一)1要:要決定「進場」點。
為何進場?為何看多?都要有明確的依據,千萬不能憑感覺。
舉例來說,鴻海(2317)值得投資人留意的理由,主要是考量2021年外資的認錯行情,有機會發生在台股第二大的權值股身上。
今年1月鴻海股價在93.4元時的外資持股為655萬張,12/9股價在89元時的外資持股為624萬張,這中間差距的31萬張,就會是未來外資認錯回補的空間,此外,若以2017年6月股價在110元到120元時的外資持股950萬張計算,外資未來回補持股的空間,更高達326萬張。
(二)2要:要設立「停損」點。
假如股價走勢不如預期時,停損點在哪?最大的損失在哪?要先預做心理準備。
一般而言,停損點的設立,有分為主動與被動,所謂主動停損,指得就是原本看多的理由不見了,而所謂被動停損,就是先預設一個最壞的底線標準,例如當帳面虧損達到負10%或負15%,就執行機械式停損,或可參考籌碼分析的觀點,舉例來說,爆大量K棒的股價低點,就是許多人常見的依據。
以鴻海(2317)為例,12/7當天爆出16.2萬張的成交量(編按:2019年4月以來的最大量),除了透漏「量比價先行」的跡象之外,當天股價的最低點83.1元,也可視為短線重要的支撐價位;既然是「支撐」,就不能跌破,因為一旦跌破,「支撐」就會變成「壓力」,未來想要再重新站上,就必須得花費一番苦心了。
換言之,若從短線的角度來看,許多市場老手在設定停損點時,就會參考12/7當天爆大量時的最低點83.1元。
(三)3要:要規劃「續抱」的條件。
主要會發生在三種情境上,一是到了停損點時,投資人不想執行停損時,所要面臨到的重新抉擇,例如有一檔A股票,由當初看好的理由並沒有改變,因此持股投資人決定續抱,或著向下加碼,降低成本。
第二種情境是到了原先規劃的停利點,但由於當時客觀條件不同,例如公司出現大利多,量價出現有利多頭延續的訊號等等,因此持股投資人決定續抱,再多觀察一下。
第三種情境就是股價陷入盤整格局,持股投資人必須得去思考,是否要用「時間」來換取未來股價變動的「空間」。
(四)4要:要想好「出場」點(停利)
主要可分為短期目標、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得先想好,否則容易出現短線變長線,或著是明明已經到了目標價,卻因為主觀的貪心,而錯過最佳的停利點。
以鴻海(2317)為例,停利點的設定,可透過預估EPS乘上合理本益比後得出,舉來說來,2021年全體券商對鴻海獲利的預估平均值落在9.32元,若乘上10倍本益比,停利點落在93.2元,若乘上11倍本益比,停利點則落在102.5元。
本文From《投資家日報》2020年12/11
日報從鴻海(2317)股價在77.5元開始追蹤,至今最高漲至109元,
4個月波段漲幅已達40%
【日報預覽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