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決定投入200億美金跨入到晶圓代工領域,雖然造成這幾天台積電這幾天股價的震盪,但從製程競賽的角度來看,目前的台積電仍然具備兩年左右的領先優勢。

 

 

2021-04-19_16-54-06.png

 

 

    兩年的領先優勢,是如何推算出來?主要是參考台積電與英特爾各項製程的時間表,一般而言,由於計算的方式不同,因此台積電的7奈米,相當於英特爾的10奈米,台積電的5奈米相當於英特爾的7奈米。

 

    預計2022年有機會量產7奈米的英特爾,必須得面對台積電早在2020年就開始量產5奈米,2022年將開始量產3奈米的競爭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以前的台積電,技術能力是明顯落後給英特爾,當時英特爾已經具備量產14奈米的能力,但台積電只能做到16奈米,不過英特爾的領先優勢,3年過後也就是2019年,台積電就成功用量產7奈米,追上了英特爾的10奈米,時序進入到2020年以後,台積電不僅成功超車英特爾,更將領先優勢擴大到2年的時間。

 

    至於英特爾為何決定跨入晶圓代工領域?尤其在台灣市佔率已達全球67.1%之際,包括台積電的57.1%、聯電的7.1%、力積電的1.5%與世界先進的1.4%

 

2021-04-19_16-54-21.png

 

 

慶龍認為合理的推估,一方面是為了響應美國政府推動半導體自製率的政策目標,企圖扭轉美國晶片製造占比從1990年的37%,大幅下滑到目前12%的局勢,並且順水推舟拿到美國政府的補助金,另一方面由於看到台積電的利潤頗高,台積電2020Q4營業利益率高達43%,遠遠優於英特爾最新一季的營業利益率27%,因此自然也會想來分一杯羹。

 

 

雖然「想」跟「能不能做到」之間還是存在很大的落差,但由於這一次挑戰台積電(2330)的,是曾經被張忠謀譽為「700磅大猩猩」的強大對手,是1971年發明了微處理器的英特爾,不僅將原本需要一台大電腦才能執行所有的運算功能,都整合在一顆小小的晶片中,更帶動了往後40年人類100萬倍速的資訊革命,英特爾的技術能力,自然不容忽視。

 

    整體而言,英特爾跨入到晶圓代工領域,對台積電影響比較大的,慶龍認為會落在台積電到美國設廠的經濟效益,畢竟2020年台積電宣布將投入120億美金到美國設廠,規劃是5奈米廠,技術等級其實與英特爾的7奈米相當。

 

   2021-04-19_16-54-34.png

 

 

換言之,台積電的美國廠,相較於這一次英特爾砸200億美金興建2座晶圓代工廠而言,一方面比較不具備「製程的優勢」,另一方面「成本的優勢」也不會太多,畢竟大家都是在美國設廠,相較於台積電在台灣設廠的成本優勢,台積電的美國廠對上英特爾的美國廠,恐怕就有得競爭了。

 

    此外,英特爾的美國廠對於台積電的美國廠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血統純正」,因此倘若未來美國高舉「國家安全」的大旗,恐將不利台積電爭取美國客戶的訂單,預計會受到波及的領域,包括軍事、國防、航太等。

 

本文From每份只要40元的《投資家日報》2021年3/25

 

 

【日報預覽圖】:

2021-04-19_16-54-49.png

@我要【試閱】或【訂購】《投資家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cky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